2021年04月30日
第11版:11

虽然手机支付已成为现在一种重要支付方式,但现金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是刚需,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

现金,让生活更有仪式感

本报记者 李昕也

不知不觉中,我们把手机变成了“钱包”,随时随地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2020年疫情之后,“无现金”消费方式更是受到推崇,甚至有的人都记不清上一次用现金是什么时候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ATM机数量收缩超过8万台。那么,当前已经进入“无现金”时代了吗?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现金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物:刘美芹(65岁)

用现金买东西“不费脑”

前两天去超市购物,轮到刘美芹结账的时候,收银员扫完商品条形码后告诉她:“一共63元,您是微信还是现金?”

刘美芹说:“我用现金。”说着,她习惯性地从兜里掏出100元钱。

对于年轻人来讲,扫码付款已成为一种常态,而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现金才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支付方式。

刘美芹告诉记者,每次看到别人扫码付款,也挺羡慕,也想学学怎么用,但是学了几次就是记不住。

“我要是不小心多付了钱怎么办”“安全吗”“女儿教了好几次也记不住”“会不会把手机弄坏”“花眼,拿着手机付款挺费劲”“用现金省心”……这些都是很多老年人不使用扫码支付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在使用扫码支付的人群中,老年人占比还是非常少的。一方面是老年人没有形成移动支付的习惯,担心财产安全问题,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让人不放心;另一方面则是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操作并不熟练。

人物:孙婷(38岁)

用现金可以“省钱”

孙婷之前消费都是扫码支付,“这样付款方便,而且现金找零后,钱包里面不好存放”。不过,孙婷后来觉得钱包里还是得备些现金,“有几次去买菜,商贩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他们没有支付宝或者微信,只收现金”。

让孙婷想不到的是,使用现金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可以省钱”。以前扫码支付,不管多少钱,丁是丁、卯是卯,而现在有的摊主看她是老顾客会直接将零头抹掉。“有时候在菜市场买菜,和摊主砍价后一两毛钱的零头就可以不要了。”

“除此之外,孩子交书费只收现金,所以‘无现金’生活是不可能的。”孙婷说。

人物:张伟军(31岁)

带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张伟军的衣兜里现在会放上百元左右的现金,这个习惯是从两个月前养成的,而之前,不管到哪付款都是“扫一扫”。

对移动支付的过分依赖,让张伟军遭遇了一次小尴尬,“有一天请朋友吃饭,付款时才发现手机欠费停机了,根本无法扫码付款,当时特别不好意思”。

张伟军最后让餐馆老板替他交了100元的手机费才开通了手机。“幸亏我是老顾客,老板认识我,要是不熟,找个代交手机费的人都难。”他说。

“还有一次出门买早点,一掏包发现忘带手机,幸好还有20块钱,算是江湖救急了。”从那以后,张伟军觉得身上还是带一些现金比较踏实。

人物:陈涵(28岁)

“现金红包”才有仪式感

“我最近一次使用大额现金是今年春节,取了4000元,专门为了给老人和小辈们包红包。”陈涵说。

陈涵的微信绑定了工资卡,平时都是用手机扫码付款,因为过年包红包,他专门去银行的ATM机上取了几千元的现金。其实,像陈涵这样的年轻人极少在身上带有现金,几乎一部手机“扫”天下。在他看来,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最多的现金。

按照惯例,今年过年,他给父母包了一个1000元的红包,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各包了500元的红包,“还有小辈的红包,包了五六个吧,每个红包200元”。

除了包红包,陈涵也会收到亲朋好友给自己孩子的红包。“就这样,我们给出去的钱,绕了一圈又回来了。”因为平时很少花现金,所以收了钱后,他要再跑一次银行存上。

陈涵说,现在有人过年直接微信转账,但他觉得现金红包有仪式感,而且老人和孩子们更喜欢这种祝福的方式。

人物:刘军(43岁)

随份子还是用现金

如果有人问“现在还会用现金吗?”刘军的回答很干脆:“随份子是我用现金的唯一方式。”

“朋友小张这周日结婚,我有事不能参加,你去替我随上礼,我把钱通过微信转给你。”看到这类短信,刘军就觉得有点头大。

“只是自己随礼还好说,就怕为同事或朋友代随,临时根本凑不齐那么多现金。”刘军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带现金的太少了,有时为了随礼到处“找现金”。

刘军说,虽然现在微信转账很方便,但是遇到随礼还是少不了现金。“这种事需要人气和形式,比单纯的微信转账更有仪式感,也显诚意。”他说。

2021-04-30 虽然手机支付已成为现在一种重要支付方式,但现金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是刚需,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21186.html 1 现金,让生活更有仪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