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面够不够?不够我再加点!”
“油条切碎点,老人们牙口不好!”
4月25日上午,运河区青山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的小广场上热闹非凡。
在写着“爱心厨房”的红色帐篷下,一个个身着红马甲的身影在忙着包饺子。
“爱心饺子”真香
早上7点多,沧州市义工协会会长崔建松就带着活动用的帐篷、餐桌、锅灶等物品来到了现场。
随后,有义工陆续到达,帮着支帐篷、摆桌凳。
这次义工们要做彩色饺子。桌子上摆着红色的火龙果、橙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菠菜,这些都是用来榨汁和面的。
一名正在揉面的义工笑呵呵地说:“加上白色饺子,一共四种颜色,今天的饺子可真‘赏心悦目’!”
今年65岁的范秀荣从2013年开始跟随崔建松做义工。
因为年轻时在单位食堂工作,所以她主动承担了包饺子、拌馅的任务。
在沧州市义工协会里,范秀荣还有一个头衔:包饺子组组长。
揉面、洗菜、切菜、拌馅、擀皮……数十名义工在范秀荣的安排下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11点,饺子出锅了。
青山社区辖区内30多名老人已经在桌前等待了。
看着一盘盘彩色饺子端上桌,82岁的张贵岩老人说:“好像过年一样热闹!”
看着老人们不好意思下筷,义工们递上醋碟,将筷子塞到老人们手中。
“香!真香!”老人们一边吃,一边称赞着饺子的好味道。
青山社区负责人张强说:“现在小区里不少空巢老人或留守老人,平时活动较少,生活比较枯燥。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有滋味。”
从十几人到两千多人
2015年11月29日,沧州市义工协会创立并正式注册,协会的主要工作是扶贫助困,救助孤寡老人,利用节假日为老人服务。会长崔建松将每周日上午定为“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日”。
在访贫问孤过程中,除了帮老人力所能及地做些事,义工们更希望能给老人们一个节日的快乐,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为此,2016年2月,义工协会成立了“爱心厨房”,饺子就成了“爱心厨房”的首选食物。
最初,包饺子的食材都是崔建松自己购买的。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义工主动买食材,带着面、菜、油等来到活动现场。
范秀荣已经记不清她为“爱心厨房”买了多少次菜了。她说:“一次活动少的时候需要10斤菜,多的时候要20斤菜。我都是起早到菜市场挑最新鲜的菜带过来。”
每个周六,活动通知发到微信群里后,义工们就会纷纷认领需要购买的食材。
崔建松说:“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确定好了购买人清单后,我得赶紧再发通知,不然的话就会买重了!”
回顾协会的发展历程,崔建松感慨地说,成立之初,沧州市义工协会只有几十人,发展到现在,正式注册会员有2428人,每次参加义工活动的会员也由当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现在的百十人。
沧州市义工协会的义工来自社会各界,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10岁,他们带着自己的爱心和善心,温暖着需要帮助的人。
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每年到了11月,天气渐冷,“爱心厨房”饺子宴不适合在室外举行。于是,崔建松带领义工们开始到我市多家老年公寓为老年人服务。
除了在“爱心厨房”里包饺子,义工们也依然开展着其他的活动:为老人进行文艺演出、理发、按摩、洗脚、剪指甲等。
数年来,老年公寓的老人已经把崔建松等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老人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却认识他们所穿的红马甲。
每个周末,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欢迎着眼中的“亲人”,或是将家人送来的水果往义工手里塞,或是拉着义工们的手嘘寒问暖……
新华区怡馨园养老中心托管着70多位老人。今年春节期间,因为疫情原因,多数老人都没有回家过年。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怡馨园的负责人任秀芬发愁了,养老中心护工有限,且工作繁多。老人们的过年饺子怎么办?
这时,任秀芬灵光一闪,想到了沧州义工,于是她把电话打给了崔建松。
接到电话后,崔建松稍一犹豫,就应了下来。
崔建松说:“之所以犹豫,是因为临近春节了,人们都非常忙碌,加上疫情的原因,不知道能不能凑起人来。没想到一发通知,还是有很多人响应。”
第二天早上8点,崔建松带着十多名义工来到怡馨园养老中心。
义工们从8点开始,一直包到12点30分,用了35公斤面。
4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大家互相开着玩笑,互相鼓劲:“为了老人们的过年饺子,咱们也真是拼了!”
崔建松说:“那回包饺子,我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32万个饺子
“爱心厨房”自设立以来,“红马甲们”忙碌着包饺子的场景便固定在每个周末“上演”。
“这是义工们雷打不动的活动!”崔建松说。
“雷打不动”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凭的是义工们执著的爱心。
去年3月的一个周末,崔建松提前联系好位于市区浮阳北大道的银鹤老年公寓。
可天公不作美,周六晚上下起了小雪。
担心路况的崔建松一夜没睡踏实,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便起来了。
望着地上的积雪,崔建松心里没了底:路这么湿滑,大家能来吗?如果来不了,公寓的老人们该多失望?
带着一丝不安,崔建松驱车赶到老年公寓,没想到已经有些义工在门前等候,还有的打来电话说正在赶来的路上。
退休教师冀敏从“爱心厨房”设立之初,就一直参加活动,几乎是次次不落。她在心里做了一道数学题:一斤面大约可以包60个到70个饺子,每次活动平均要包20斤面,5年来他们已经用2.5吨面包了约32万个饺子。
32万个“爱心饺子”,饱含着义工对老人们的爱心。
爱心不打烊
“义工们做的这些虽然看起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却能引领、带动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崔建松说。
郑少存和妻子都是义工协会的义工。2018年开始,他们参加义工活动时都会带上8岁的儿子郑华康。
郑华康从运送饺子皮开始做起,现在也能像模像样地包出漂亮的饺子了。
为老人们洗脚剪指甲、捡拾小区白色垃圾、清理墙面小广告等志愿服务活动,郑华康做起来一点也不比大人差。
后来,郑华康的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开始组织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
再后来,郑华康做义工的事在沧州市石化小学传开了。
石化小学的师生也纷纷来到养老院、社区,为老人们包饺子,做志愿服务。
王风云是沧县一名小学老师。2013年,49岁的王风云偶然来到义工活动的现场,热闹的场面瞬间吸引了她的目光。
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和老人们兴奋的笑脸一直回荡在王风云的脑中。
从那时起,她就加入了沧州义工协会。只要有时间,她就会乘出租车来到市里参加活动。
2019年,王风云又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家长成立了沧县皂坡村志愿者分队。
他们将“爱心厨房”设在了王风云家中。每次活动,包好饺子后,由义工骑着电动车送到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中。
截至目前,沧州市义工协会已经成立了献县马兰村志愿者分队、沧县皂坡村志愿者分队等7个分队。爱心的种子,正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