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楼”拆迁,让很多沧州人再次关注运河文化,关注运河边那些渐渐被淡忘的故事。
以运河为中心,沿运河的街巷都是当年沧州最繁华的地段。缸市街、锅市街、晓市街、书铺街……承载着运河古老记忆的老街巷,经过岁月的洗礼,渐渐消逝在高楼大厦中。但是几经沧桑,那些老故事却依然与运河相伴,历久弥新。
今年58岁的市民刘长春从小在缸市街长大,那里有他童年的很多回忆,河边的垂柳、河水中的小邮轮,还有他最不能忘却的——用一块块大石头搭起的通往河对岸的小桥……
刘长春在沧州古玩城有一处雅室。雅室中挂着刘长春的几幅写意画,落款处大多写着“古运河畔”“运河人家”的字样。闲暇时,老邻旧居、三五好友在这里相聚,聊聊运河边那些往事……这条大河陪了他们半辈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壹
缸市街留下来的大缸
走进刘长春的画室,迎面便可看到一口大缸。刘长春说,这口大缸是他家祖传的。这可是名副其实从缸市街留下来的老物件了。
这口大水缸直径1米左右,高约0.8米。通体蓝色花纹,主体是五条大龙围绕的祥云图案。五条大龙的姿态栩栩如生。正面是二龙戏珠的图案,两条龙呈对称状,中间是一颗火珠。二龙戏珠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们祈求吉祥、丰收的美好愿望。
刘长春说,以前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水缸,沧州运河边的缸市街就是专门卖缸的。沧州本地不能烧制水缸,缸市街上形态不一、大小各异的水缸,都是顺河船载而来。
来自邯郸、唐山以及其他地方的水缸,通过运河运到沧州,慢慢在大运河边、沧州城门外形成了专门售卖的街道。昔日,缸市街上,各式水缸摆满街道,那场面想想就觉得壮观而又温馨。
一根扁担两个桶,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沉沉,运河边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水桶叮叮当当,扁担吱吱悠悠。这恐怕是曾经运河岸边,最美丽的、最具烟火气息的风景了。
贰
水缸承载了童年美好的回忆
水缸承载着刘长春小时候很多故事,在回忆儿时的童趣时,刘长春脸上写满怀念:“我们都是喝运河水长大的。小时候,运河水来自黄河,河水是黄色的。运河边的人家从河里挑了水回家,倒在水缸里,抓一把明矾,等杂质沉淀了,水就能喝了。”
刘长春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是喝运河水。他记得,那时的运河水是甜的,比现在任何一种饮料都好喝。
“记得当时我家的水缸是胡同里最大的,我和两个哥哥要挑十几趟才能把水缸装满水。有时邻居还会来我家借水。”一舀子水端走了,小时候的刘长春还有点舍不得,心里嘀咕:那可都是我辛辛苦苦挑回来的。
刘长春还告诉记者一个关于水缸的小秘密:“水缸大小不一,但是制缸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管多大的水缸,高度不能高于一个成人的肚脐眼。这是为了人们刷缸的时候,手臂能够顺利地够得着缸底。”
这口大缸自从缸市街拆迁,就一直跟着刘长春。缸的体积太大,不适合摆在家里,就一直放在他的画室。从人民公园南门口到金街,再到现在的古玩城,每次搬家,刘家全家人都会给这口大缸额外的关爱。
水缸特别重,要四五个大小伙子一起才能顺利搬动。刘长春说,每次搬家哥哥们也会到场,他们会用棉被把水缸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那种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的态度,俨然对待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刘长春说,这口水缸就是他们全家的宝贝。
叁
“家住运河第一桥”
挑水不易,运河边便催生了“卖水”的营生。卖水人把运河水当作商品来出售,不用本钱,赚的就是个辛苦钱。这一行当在沧州,还有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作“倒两筲”。
“倒两筲”实为卖水人的吆喝声,后来变成了这一行当的别称。卖水这一行当算不上什么体面的工作,但是却给没人挑水的家庭提供了便利,这也算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一种特殊的服务业了。
除了到运河挑水,刘长春也会到河西面的白家口挑水,他说:“白家口有一口深井,井水清澈、甘甜。”只是要到河对岸去挑水,不论是走解放桥还是新华桥,路程都有点远。为了方便,人们便在解放桥和新华桥中间,用大石头垫成了一座“小桥”。
刘长春经常通过这座小桥到河对岸去,在他的眼里,这座甚至称不上桥的小石桥,留下了他太多的童年记忆,他把这座小桥视为“运河第一桥”。
近日,刘长春拜托沧州篆刻家张克祯为他刻了一方印——“家住运河第一桥”。去河对岸挑水、去上学、到对面走亲戚……刘长春已经不记得多少次走过这座石头桥,刻下这方印,也寄托了他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
石头桥有点简陋,运河涨水的时候,石块就会被淹没;枯水期的时候,石块又会露出来。过去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要说好玩就是运河了。运河边长大的孩子,童年乐趣也更多。小时候,刘长春的父母不知叮嘱了多少次,不要到河里游泳,不要在河边玩。可是,孩子们却偏偏最喜欢在运河边玩。
清风向晚,河边垂柳依依,运河边的孩子们摔泥巴、抓小鱼、到河里游泳……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儿时的嬉笑声却时常在刘长春的耳边回响。
肆
“富人街”
刘长春一家以及亲戚们,多数世代居住在运河两岸。他告诉记者,当年的缸市街可是名副其实的“富人街”。沧州的有钱人多会在这里买地、盖房子。当时沧州有几句顺口溜,也可见缸市街的富足,“穷东头,富西头,吊儿郎当城里头”“提起缸市街,一家不服一家”……
在彩虹桥北侧、运河东岸,有一座老宅子,这就是吕宅的遗址。这座80多年前的古宅虽然沧桑斑驳,却难掩当年的豪华气势。刘长春告诉记者,当年在缸市街,比吕宅更大、更豪华的老宅院有好几个呢!
刘长春家也算是缸市街的富裕人家,他家的宅院修得也相当讲究。刘长春说:“听家里的长辈说,我老爷爷曾经在保定做官,家里的宅子修的是里外两个套院,院子里种着海棠树。我家正对着的是张宅,那可是缸市街的大宅院,有好几个进院,宅子里还有天井。宅子里的小姐们不出宅院,在天井就能看云卷云舒。”
缸市街的北面有一个冰窖,“藏冰”也是大运河上的一大风俗。数九寒天,运河可结成二三十厘米的冰层。人们把冰块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等到来年夏天,便可享用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凉爽了。
刘长春说,当年缸市街的富贵人家还有冰箱呢。不过,当年的冰箱和现在的电冰箱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当年缸市街拆迁,我亲眼见过一个冰箱。冰箱是倒梯形的,上面的边长,下面的边窄。外面是柏木的,里面是一层铁皮。柏木不怕水,可以做船、做澡盆,做冰箱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世代居住在缸市街的长辈们常说,缸市街不仅是“富人街”,更是“福地”。运河从解放桥到新华桥一段,呈弓形弯曲,缸市街、书铺街、晓市街,这些繁华的街道、胡同正好处在弓形弯的怀抱中。刘长春的长辈曾跟他说:“过去运河发水,咱们缸市街很少被淹,咱们这可是块宝地呀!”
出入城方便、临近码头、买卖街店铺都在附近……缸市街的居民临河而居,优越的地理位置带给了缸市街得天独厚的繁荣。
如今,缸市街附近的繁荣不亚于当年。夜色中,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如繁星洒满运河两岸。灯火阑珊处,那蓦然回首的是承载几代人回忆的老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