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5日
第05版:05

35岁的她报名志愿捐献器官。她说,自己不是一时性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希望将来能用自己的付出让生命得以延续——

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故事

张欣然收到志愿登记卡

张欣然在网上查询自己的捐献登记信息

本报记者 张 丹 摄影报道

4月9日,张欣然看到“北京27岁医生因病意外去世,捐献器官救5人”的新闻时,心情再也无法平静。

尤其是看到母子分别的那一刻,张欣然心头发热、鼻头发酸。

生离死别虽让人难过,但生命得以延续,又让人莫名地感动。

张欣然说,这也是她决定捐献器官的原因之一。

报名

张欣然志愿捐献器官,这在她周围的朋友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应,有人说她太冲动,有人给她竖大拇指,也有人说佩服她的勇气。

张欣然说,她原来想过,等自己去世后,把骨灰撒入大海。

“不管怎样,结果也是一堆灰,为什么不把有用的器官捐给有用的人呢?”

张欣然今年35岁,是市区某事业单位的一名职工。

说起捐献器官,张欣然说,一切顺其自然,在网上看到有捐献器官的途径了,就报名了,她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

她得知可以捐献器官,是在去年10月份的一天。

那天晚上,张欣然把孩子哄睡后,躺在床上看手机。

偶然间,她打开一个视频,视频内容就是某个人签订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后,领到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

张欣然看了心头一热,她赶紧打开视频下的评论,想了解下怎么能进行器官捐献的志愿登记。

张欣然想进行器官捐献,不是一时兴起。

从年少时起,她每次看到新闻里,有人在生命结束时将器官捐献,让生命得到延续,她都会被感动。

她也经常想,如果有可以捐献器官的渠道,等到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我也要把有用的器官捐出去。

但是生活中,好像很少能碰到跟捐献器官相关的事,公众知识里也很少有关于捐献器官的内容。

这下终于找到了志愿捐献途径,就好像一个藏在心中很久的心愿要达成一样,张欣然心里竟然有些激动。

第二天,按照评论里的捐献办法,张欣然进行了简单的报名。

“报名很顺畅,只用了一分钟左右,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填上就行了。”

那张卡,沉甸甸

报名成功,张欣然心里略感兴奋和轻松。

她是个渴望能为别人奉献自己爱心的人。上大学时,她跟随同学去献血,可一到现场她就因晕血而昏倒了。

这一直是她的一个遗憾,如今志愿捐献器官报名成功,她觉得对自己当初的遗憾也算是一种弥补。

当天晚上,她是抱着报名成功的手机睡着的。

第二天,张欣然想到,自己虽然报名成功,但是好像没有申请那张捐献器官志愿登记卡。

从网上进行咨询后,她从微信公众号里关注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经过几步简单的申请,登记卡申请成功。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张欣然都在等着这张卡的到来。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她收到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发来的快递。

快递里有一张志愿登记卡和一封感谢信。

卡上有张欣然的名字和她的卡号,感谢信里写着“没有什么能够约束,我们对生命的爱”等一些内容。

这个快递是张欣然和10岁的儿子一块儿到楼下取的。拿到快递后,儿子问她里面装的是什么。当张欣然把志愿登记卡和感谢信拿给儿子看时,孩子说了句:“妈妈,你真伟大,我长大了也要这样做。”

拿着卡和感谢信,听着儿子说的话,张欣然觉得有股暖流从身上流过。

那一刻,她觉得手中的那张卡,沉甸甸的。

正如她所想,生命来来往往,时长时短谁也不知道,愿这种行为能留下善意延续美好。

消除母亲疑虑

张欣然进行志愿登记捐献器官这件事,除了儿子知道,其他家人都不知道。

她也没打算告诉家里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母亲。

可在一次周末去母亲那里吃饭时,她的儿子在姥姥面前说走了嘴。

张欣然说,母亲听到后,立刻把头转向了她,瞪着眼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

那眼神,有生气也有心疼。

母亲怪她,这么大的事没告诉家人一声。

母亲一想到若干年后,女儿还要献出器官,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母亲说这些话时,眼圈红了。

母亲的心疼,张欣然理解,她开始耐心地对母亲解释。

张欣然还告诉母亲,进行了志愿登记,才是第一步,将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志愿捐献者死后,需要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医学评估,评估通过后,还要所有的直系亲属签字同意才能进行器官捐献。

听着张欣然的解释,母亲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张欣然说,等自己寿终正寝那一天,从理论上来说,母亲应该已经不在世了。

“如果有什么意外,我去世的时候,你还在世,那你一定要签字。”张欣然说,“也只有这样,我的器官帮助了别人,我的生命才能延续下去。”

说这话的时候,张欣然说,母亲点了点头,眼里含泪,她似乎也懂得了女儿做这件事的初衷。

150比1

捐献器官,对于张欣然来说,可能是几十年以后的事。

可进行志愿登记捐献器官这件事,对张欣然的当下生活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欣然说,从拿到卡的那天起,她就觉得自己身上有了责任。

她要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健健康康的,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以前,张欣然爱熬夜,爱吃油炸食品,现在她逼着自己早睡早起,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

张欣然还会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

几个月的时间下来,不仅体重降了,她觉得自己的身体状态也越来越好。

用她的话说,她进入了一种生活的良性循环状态。

随着对器官捐献了解的深入,张欣然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严肃而有意义的事。

她了解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为200多万人。

200多万的器官捐献登记人数看似很多,实际上是无法满足患者们的器官移植需求的。

张欣然还看到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其中约100万人为终末期肾病患者,30万人为末期肝病患者,但每年仅有1万人有机会接受移植手术。

“将来如果能用我的器官去救人一命,我觉得活得很有意义。”张欣然说。

一旦真的走到那一天,她希望自己能够贡献自己的器官,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也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

沧州已有183人填写志愿登记表

捐献器官是用行动去证明,有一种价值超越生命。

“让我用爱延续他人的生命。”这不仅是张欣然的想法,更是许多志愿捐献者的意愿。

记者从沧州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沧州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委员会成立于2014年。

从2014年到现在,沧州市共有183人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

这其中,已经有5人完成了器官捐献,17名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因此受益。

沧州红十字会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市民若有捐献器官的意愿,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一是到当地的红十字会进行现场填表登记,二是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公众号进行网络报名。 (文中张欣然为化名)

2021-04-15 35岁的她报名志愿捐献器官。她说,自己不是一时性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希望将来能用自己的付出让生命得以延续——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9793.html 1 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