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少静 本报通讯员 孙明山 摄影报道
省交管局近日公布的测评结果显示,在我市市区,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头盔佩戴率仅为2%。
记者走访发现,自去年6月1日“一盔一带”新规出台后,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比之前多了一些,但大部分人仍未戴头盔。
多数电动自行车
骑行者未戴头盔
昨天,记者走访市区多个路口,调查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佩戴头盔的情况。
昨天9时许,记者在新华路和浮阳大道交叉口观察了半小时。每个绿灯时通行的电动自行车有10多辆。其中,仅有一两名市民佩戴着头盔。
昨天10时许,在解放路和永安大道交叉口,记者观察了20分钟。在这20分钟内,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也不多。在其中的一次绿灯通行时间,18名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中,没有1个人佩戴头盔。
随后,记者走访了市区多个路段,情况大同小异。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仅占少数。
人们为什么
不愿戴头盔
记者注意到,戴头盔的女性、外卖送货员、快递员比较多。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戴头盔的年轻女子。“戴上头盔,天冷时可以保暖,天热了可以防晒,现在这个季节还防风沙防飞絮。最主要的是,戴上头盔比较安全。”这位女子说,她之前看过一个交通事故案例,那名当事人因戴了头盔保住性命。从此,为了安全,她骑电动自行车时都会戴头盔。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的市民表示,自己没有佩戴头盔的习惯。市民何女士说,她买电动车时,商家赠送了一个头盔,但她一直没戴过。“我怕影响发型,而且我家离单位很近,我骑得也不快,所以一直没戴过头盔。”
还有的市民说,戴上头盔后,自己感觉有些闷。“头盔不透气,戴上太难受了。”市民江先生说。
不戴头盔存在
很大的安全隐患
佩戴头盔和不佩戴头盔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市交警二大队事故中队中队长高云志讲了最近发生的两个事故案例。
3月22日,在市区蔡御街和九河路交叉口附近,一辆电动自行车与一辆轿车相撞。由于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没有佩戴头盔,导致头部出现严重外伤。
3月26日,在市区长芦大道与海河路交叉口,一辆电动自行车自东向西行驶时,与一辆由东向北拐弯的轿车发生事故。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头部着地,头盔被撞裂,但他头部没有受伤。
“在这两起事故中,一名骑行者因未佩戴头盔,导致头部严重受伤;另一名骑行者按要求佩戴了头盔,头部没有受伤。这充分证明了头盔的保护作用。”高云志说,目前,电动自行车发生的交通事故较多,其安全防护性能差是事故发生后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相关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规范使用安全带,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对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交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严重缺乏交通安全意识,没有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
高云志提醒,头盔对于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来说,相当于机动车驾驶员所系的安全带,是遇到危险后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一定要按规范戴好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