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微信朋友圈买的蛋糕,卖家亲手做的,好看又好吃!”市民刘雪说,她经常通过微信朋友圈下单买些私房美食,不仅方便、快捷、花样多,而且卖家一再表示没有任何食品添加剂,感觉吃起来很放心。
朋友圈售卖自制食品风靡,但是这些自制食品真的像卖家说的那样,纯手工、卫生、零添加、纯天然吗?有没有安全保障?能否有效监管?如果出了问题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呢?
微商私房美食热销
近两年,在微信朋友圈,除了衣服、化妆品外,自制食品也迅速火爆起来。葡萄酒、酸奶、果酱、甜品、牛轧糖、手工水饺、纯玉米面面条……这些自制食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轮番登场。诱人的美食图片再配上卖家的刷屏“吆喝”,俘获了一众吃货们的心。
王凌是一位“90后”宝妈,常通过朋友圈给孩子买各种精致小巧的动物饼干。“最开始是朋友推荐的,我就要来卖家的微信号,试着下单买了一份。”
虽然自制食品的价格并不便宜,但大多预订当天就能配送上门,再加上卖家现做现卖、用料纯天然,王凌对此非常满意。就这样,她不仅成了卖家的忠实粉丝,还把卖家介绍给亲戚、同事和朋友。
翻开市民刘悦的朋友圈,光是卖美食的微商就有十几个,自制食品的广告随处可见。刘悦说,她通常都是从朋友或者认识的人那里下单购买。
最近一段时间,一位朋友通过微信朋友圈售卖手工水饺。每次一到饭点,刘悦就能看到卖家在朋友圈里一个劲儿地刷屏。
视频里,卖家专门发布了制作环境,干净锃亮的锅碗瓢盆,各式各样的新鲜馅料,一个个排列整齐的饺子,这一切诱惑着她迅速下单。
“买回来尝了尝,味道还可以,准备把这家列入我今后的美食清单。”刘悦说。
自制食品须过质量关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有7位都有在朋友圈购买自制食品的经历。不过,在朋友圈购买美食,也不都是美好的回忆。
市民郑林曾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卖自制酸奶,售价为5元一瓶,便尝试着买了几瓶。结果,喝完之后,肚子有些不舒服,一个劲儿往厕所跑。
郑林怀疑酸奶有问题,可是他也吃过其他东西,并不能完全确定是否由喝酸奶引起的不适。从那以后,他不敢再在朋友圈随意下单买食品了。
“一旦入口的东西出了质量问题,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郑林无奈地说。
市民孙娜还曾通过朋友圈买过“妈妈牌辣椒酱”,卖家声称是妈妈独家秘制的。第一次购买并品尝后,孙娜觉得味道不错,就又下单买了两瓶,结果却大相径庭。
“我怀疑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做的。”孙娜说,毕竟钱不多,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朋友圈卖美食,食品安全绝对是重中之重。小嘉就是一位严把食品卫生关的卖家。
小嘉参加工作时间不长,闲暇之余,喜欢下厨做各种卤味美食。每次做完美食后,她都会拿给朋友们分享,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
从中发现了商机的她立即网购了餐盒、一次性筷子等,并利用微信朋友圈做推广,开始销售自制无骨鸡爪。
“我都是去正规超市买来鸡爪,放的是家用的普通调味品,说白了就是家常味。”小嘉说,她之前都是小规模小范围地接单,没想到,市场反应不错,销路一下子打开了。
小嘉还经常在微信上发布一些制作流程的现场照片,并邀请大家来家里现场观看制作过程,靠双方信任来建立买卖关系。短时间内,小嘉就有了稳定的顾客群,生意也越来越好。
记者了解到,不少朋友圈的卖家跟小嘉一样,是由个人兴趣爱好发展而来的,主要把自制食品卖给熟人和回头客,因此也比较注意食品的健康卫生。
不过,朋友圈的卖家良莠不齐,并非所有的食品都是卖家亲手制作的,有的声称是亲戚制作或者替朋友代购。这样一来,食材来源和制作过程没法保证绝对安全、卫生。
有买家表示,从朋友或者熟人那里购买应该安全;还有买家表示虽然对微信朋友圈出售的自制食品持怀疑态度,但想吃的话还是照买,总觉得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售卖门槛低,监管有盲区
记者了解到,除了部分实体店家以微信朋友圈作为营销手段外,朋友圈自制食品的卖家大多没有实体店。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卖家多数并未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也没有食品安全经营许可证,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制作环境,操作过程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也不可知,很难保证食品安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监管。朋友圈公开对外自发售卖,其实是属于无证无照的违法经营。
对此,河北东方伟业律师事务所郑洁律师表示,朋友圈自制食品的售卖门槛较低,而且微信朋友圈不像一些电商平台,买方、卖家会受到第三方平台的制约和监管。微信朋友圈购物缺乏对卖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虚拟性强,流动性大。
郑洁说,消费者通过微信和商家订货,这类私人交易,买卖风险难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以及相关纠纷,消费者将面临维权难、举证难等情况。
郑洁律师建议消费者最好不要盲目跟风购买微信朋友圈中售卖的自制食品,尽量前往正规实体门店、销售网点或者有相关部门审核过的店铺,这样方便日后的追溯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