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1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德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德州晚报社承办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乡村振兴德州行——全国晚报社长总编采访活动圆满举行。德州乡村振兴率先突破的生动画面让人振奋,发人深思。
种地成了“高大上”的职业
“90后”硕士何石宝老家在湖南,2017年农学专业毕业后来到德州市平原县,成了土地鲁望农业公司的一名“新农人”。如今,他与妻子管理着数千亩耕地。目前,这个公司已流转土地6万亩,有75%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德州市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张连臣介绍:2015年后,德州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始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大量“新农人”提供了岗位和舞台。于是,本科生来了,硕士生来了,博士生也来了……
截至2020年底,德州市培育了省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20家,备案省级“农科驿站”达90家。建设乡村人才公寓159处、883套,让何石宝这样的“新农人”更加安心。
除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德州市还加大对本地农民的培训力度。同时推出多项优惠政策,让已经离开土地的能人返乡创业。
因地制宜奔小康
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山东省要求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振兴,即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夏津县有古桑树2万多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面对这一优势,夏津县拉伸桑产业链条,桑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旅游等全面开花。
千年大运河,万家古贝春。以酒为载体,古贝春集团在周边农田设立5万亩原粮基地,拉动农民增收,成为用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典范。
德州扒鸡,名满天下。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从粮食种植、饲料加工到养殖,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很多农民变成农业工人,实现持续致富。
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不尽同,关键是找到适合自身的那一条。
各美其美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
乐陵市有中国调料第一城——杨安镇。目前全镇调料加工企业达192家,散户更是不计其数。产业融合工程和生态宜居工程的布局,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杨安样板。
德州以多样化为美,保持乡村固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等,使乡村振兴各具特色,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占地1000亩的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秉承历史,弘扬传统,成为文化地标,拉动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齐河县濒临黄河,是济南“后花园”,生态引领产城融合,旅游拉动乡村振兴。黄河生态城是省级旅游度假区,齐河博物馆群、泉城欧乐堡旅游度假区等,像一颗颗明珠点缀于黄河岸边。
纵览德州乡村田野,农村已变身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心之所向,情之所至,踏歌垄上,向美而行!
纪哲 李强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