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8日
第11版:11

不当“逃兵”

告别了20年的军旅生涯,陈泉文回到沧县老家。他想试着打造一个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园,而这一试就是8年——

陈泉文在大棚里察看甜瓜的长势。

本报记者 韩强 摄影报道

4月1日,天刚蒙蒙亮,陈泉文就开始在自己的农庄——沐泽小园里“巡逻”:钻进大棚看看甜瓜的长势,去散养场地喂喂北京油鸡……

虽然家离这儿只有30分钟的车程,但他一周总要在这住上两天。陈泉文说,自己喜欢田园的宁静,喜欢瓜果的清香,喜欢夜里听到小雨打在大棚上发出的“啪啪”声。

遭遇“开门黑”

2012年对于陈泉文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就在这年的冬天,他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沧县大官厅乡。

生于斯,长于斯。陈泉文热爱这片土地,相信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最初,陈泉文想包地种菜,实地查看后发现浇灌设备陈旧,管线严重老化,重新铺设得花费半年的时间。创业心切的陈泉文等不及了:先种树,不能让这一年白白过去了。

2013年春天,陈泉文和沧县大官厅乡茶棚村部分村民签订了河边40多亩地的土地承包协议,种上了垂柳、红叶李等树木。

“虽然自己在农村长大,但对于种植还真是门外汉。”陈泉文说,当时种苗木的间距是1.5米,一亩地种了几百棵,有点过密,结果长得非常慢。成本高、品相差、销售不畅,又赶上市场行情回落,“苗木的价格一降再降,到最后都卖的是柴禾价”,陈泉文农业种植的第一炮并没有打响。

打电话学种瓜

2015年,不气馁的陈泉文在原来基础上又承包了70亩地,一半用来搞苗木种植,另一半建大棚。小型农场初具规模,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沐泽小园”,意为沐浴日月光辉,沐浴雨露恩泽。

他先在建好的两个温室大棚里栽种了甜瓜。不懂技术,陈泉文就十里八乡找高人学艺,“邻乡有个‘土专家’,种甜瓜10余年了,经验丰富,可人家没时间过来指导。我就每天打电话请教,把相关技术要点记录下来,慢慢地就了解了甜瓜种植中的选种、幼苗培育、温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朋友们打趣,说我没交学费,靠打电话就学了一门手艺”。

甜瓜熟了,关注“沐泽小园”的“微粉”们接踵而至。大棚里的甜瓜热销,甚至五分熟的瓜也被摘走。“甜瓜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一是不用激素和化学肥料,食品安全有保证;二是棚温控制得好,瓜脆甜香,口感佳。”陈泉文说。

尝到了种瓜的甜头,陈泉文又建了两个暖棚,“种的两棚瓜有时都不够亲朋好友分的,好吃的东西应该给更多的人分享”。

固执的“试验员”

按照常理来讲,甜瓜种得好,那就多建棚种植。可陈泉文偏不,他又想尝试种草莓。“我这个人,什么都想试试,用别人的话来说就是‘爱整事儿’。”

2019年,陈泉文开始建棚种草莓,可第一次就全军覆没。

“草莓喜偏酸性土壤,咱的地碱性强,盐分也高。我做的第一步就是改善土质。”陈泉文在大棚里翻土,并弄来足够的牛粪搅拌。“土壤改良不成功,很多草莓苗都死了。一方面是土层结构太疏松,草莓没有扎好根;另一方面就是牛粪上得多,有点烧苗。”

2020年,陈泉文又尝试种草莓,结果遇上了病虫害——红蜘蛛。陈泉文很纠结,如果打药,草莓的质量就无法保证;不打药,又担心虫害的发展不可控。

陈泉文最初把病株拔掉,想切断病虫源,谁料越拔越多,最后没剩下几棵。

不服输的陈泉文还是要种草莓。这一回苗成活了,也结果了,可是不好吃。“大棚的温度最好不能超过30℃,温度一高,草莓的口感就差了。天一热,大棚的温度就不好控制,有时吹风都不顶事。”

“外面的温度偏低一些,天热了也好控制,可能更利于草莓的生长。”今年,陈泉文把大棚一分为二,里面种甜瓜,外面种草莓,“我已经失败了3次,该碰的坎儿都碰了,这回我觉得应该差不多了”。

为油鸡蛋找销路

在陈泉文的最初设想里,生态园要想吸引人、留住人,不能光种些瓜果梨桃,还得丰富内容。

2018年,陈泉文在一位朋友那里看到了北京油鸡。“这种油鸡肉质细腻,鸡蛋卵磷脂含量比普通鸡蛋高出30%。最令人心动的是,油鸡鸡蛋在北京的大型商超一个能卖到4元。我当即就把鸡苗带了回来。”

觉得捡到宝的陈泉文很快就为鸡蛋的销路犯愁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价格问题,别说一个4元,就是2元一个也卖不动。

“大家对这种鸡蛋并不了解。”陈泉文告诉记者,那些日子里,自己天天跑商超了解散养鸡鸡蛋的行情,最终把价格定在了12元一斤,“这种鸡的喂养需要自己加工饲料,人工成本高,而且两天才产一个鸡蛋。我当时想的是只要不赔钱就卖”。

陈泉文把鸡蛋送到超市和生鲜店,约定卖了再给钱。慢慢地,鸡蛋开始有了销路,也有了一些回头客。

为了扩大知名度,陈泉文还在朋友圈发出邀请,请大家来“沐泽小园”,支上大锅,现场煮蛋,免费品尝。“我觉得这个小项目还是值得做的,既能给人们提供不一样的口味,对田园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田园梦”的坚守

众所周知,农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陈泉文刚做的时候,就知道这一点,但体会不深,做了几年后才感受到其中的艰辛。

“俗话说‘刀子不割到自个儿身上不知道疼’,从2013年到现在,我前前后后投进去了250多万元,也没听到什么响声。”陈泉文说,自己的转业安置费扔进去了,每年10多万元的工资也搭进去了,但目前的效益并没有达到预期。

聚会少了、头发白了、心思重了,8年来,陈泉文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田园上,甚至一到周末就把爱人拉来做“义工”。

见陈泉文干得很辛苦,一些朋友都劝他放手,认为这是个无底洞。甚至有外地的战友专门赶来,与他苦口婆心地长谈,让他早放弃早解脱。

“说实话,我也动摇过、犹豫过,可一走进园子,立刻就有了精气神,满血复活了。”在部队锤炼多年的陈泉文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人总是要干点事儿的”。

“河沿上的树今年可以卖了,我拿到钱后,还要建采摘大棚,另外对园子再做一个重新的规划调整。”陈泉文觉得,田园目前有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多少也有了一些经验,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就要坚持住,“我是当兵出身,这就像是另一个‘战场’,我不能当‘逃兵’”。

2021-04-08 告别了20年的军旅生涯,陈泉文回到沧县老家。他想试着打造一个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园,而这一试就是8年——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9105.html 1 不当“逃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