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张昆玮的男子近日发布了一则征婚启示。信息显示,他是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在摩根大通和谷歌工作过,后来回到老家山西,教书的收入加兼职收入月入5万元。
张昆玮在征婚帖中明确提出,要求女孩“愿意在山西太原晋中一带发展”。
然而,帖子刚发出来,张昆玮就遭受了谩骂。在这场争论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关键词是“择偶标准”。
人们攻击张昆玮最多的,是其“形象管理”。确实,张昆玮长相平平,但我们不能凭借长相攻击一个人。
张昆玮这样的人都被视为“普通人”,那怎样的人才能算作“不普通”?其“征友”的条件只有一条:愿意在他所在的地方发展。这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要求,为何在某些人眼中成了“原罪”?
——“正观新闻”
婚恋关系中的外貌羞辱并不少见,比如用身高比喻男性“残疾”,用格子衫标记“沉闷无趣的程序员”,这些就像对女性的身材、年龄等条件挑剔一样。
性别议题如今竟成为讨论许多问题的切入口,它是值得被正视的。 ——《南风窗》
长久以来,女性在外貌方面一直是被“凝视”的客体,女性逃不脱相亲对象对自己相貌、身材、穿着和举止的打量。然而现在部分女性正从“审美客体”逐渐上升为主体,可以仅仅因为“甜野的笑容”而追捧“素人”丁真,也有底气拒绝一个月入5万元但相貌普通的男性征婚者。
——“红星新闻”
自从脱口秀艺人杨笠凭借一句“有些男人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一战成名后,两性话题在舆论场上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
其实,婚恋中的两性话题,原本就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将对个体的评判,上升到对群体的嘲讽,这才是需要警惕的。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