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6日
第18版:18

渤海渔村剪纸:

纸上乾坤一剪出

韩宝菊正在剪纸

韩宝菊(左)和儿子白金磊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中国剪纸是有近1500年历史的民间文化。作为世界剪纸的原乡,2009年,中国剪纸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目随纸动、纸随剪转……记者采访时,省级非遗渤海渔村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韩宝菊正在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潜心创作。她拿出两幅近期的作品,反复研磨……

每一个镂空、每一根线条,都力求精致。60年来,她以剪刀为笔,为平凡无奇的红纸赋予了生命和精神。

1 当地渔民生活写照

进入位于黄骅市黄骅镇东常庄村常庄剪纸博物馆大门,令人眼前一亮。贴在墙壁橱窗中的一幅幅海洋生物的剪纸,宛若活鱼、活虾在大海中畅游。三面环绕各百幅的“福禄寿喜”,仿佛在向参观者送上新时代的祝福。

这个面积200平方米的剪纸博物馆,好像变得阔大无边。观者如穿行在民间艺术森林中,真是一步一境一洞天。

民间剪纸起于汉唐时期,本是农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种造型符号,最初主要用于祭祀,后来渐用于装饰。

“剪纸在渤海湾一带流传很广。它成熟于明清,在清末民初最鼎盛。因为在沿海渔村,家家户户以打鱼为生。为了祈祷出海的丈夫和儿子平安归来。在家里织鱼网的女人们常常凑到一起研究剪纸,并将‘一帆风顺’‘喜乐平安’等寓意吉祥的剪纸,贴在窗户和顶棚上。这样就有了很多剪纸高手。”韩宝菊说。

“上炕石榴、下炕桃,平平安安归来早”“鱼儿越、虾儿跳,好丰收好光景”“上贴石榴下贴莲,后代儿孙出状元”……韩宝菊笑语盈盈。这些是渔村百姓内心向往美好生活的写照。渔村人贴上窗花,祈盼出海的亲人平安归来,收获到美好和幸福。

指着馆内的作品,韩宝菊说,渤海渔村剪纸不仅继承了传统剪纸的艺术特点,还根植了渤海湾文化,以渔家儿女生活场景、海洋物种为代表,在艺术风格上极具沿海渔民生活气息,这是与其它地方剪纸艺术的区别。

“渔家人每到娶媳妇布置新房时,都要请村里剪纸手艺人,剪出双喜临门等贴在新房,增加喜气,寄托祝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更是贴剪纸烘托年味儿。”韩宝菊说。

上世纪,沿海的南排河镇歧口村剪纸文化远近闻名。韩宝菊的姥姥赵国英,是当时出了名的剪纸能手。在韩宝菊的记忆里,逢年过节或有村民儿娶女嫁,人们都会请她给剪上几幅作品。

2 一剪就是一辈子

韩宝菊的双手满是剪刀磨出的茧子。她笑道:“我这可是人人都夸的巧手啊!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剪纸,没想到这一剪就剪了一辈子。”

1957年,韩宝菊出生在黄骅市南排河镇歧口村。每当姥姥剪刀下出现龙飞凤舞、百花争春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剪纸图案时,只有四五岁的她总是看得发呆。

韩宝菊常常拿着小剪刀,偎依在姥姥身边跟着学剪纸。这纤手凝香的女红艺术,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影响着她的一生。

韩宝菊内心对艺术充满热爱,为了剪好一幅图案,她往往重复数十遍。尤其是成家以后,她白天要照顾家庭和生意,晚上,在全家人休息后自己常常练到后半夜。

韩宝菊在继承老艺人技法、风格的基础上,揉进了文人剪纸的细腻雅致、柔和秀丽。凭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韩宝菊在创作中触类旁通、兼修并蓄,很快脱颖而出。

她的作品选材广泛,花样繁多,涉及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祭典仪礼、花鸟鱼虫、吉禽瑞兽、五谷果蔬、吉祥福寿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多年来,韩宝菊练就了一手绝活儿,不打草稿,抄起剪刀,心之所至,手吐霓虹。这既是她多年以来练就的过人本领,更是她所代表的渤海渔村传统剪纸的魅力所在。

韩宝菊说,渤海渔村剪纸发展到现在,除保留最具特色的窗花系列外,还增添了一些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作品。

她说,比如,把一对新人的生肖加上“囍”字组成图案,或用鸳鸯、喜鹊等组成心型,寓意一对新人喜结良缘、永结同心;孩子过生日,剪个生肖加上福字,让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又能做纪念;给老人贺寿,剪个《福寿图》,用九个寿桃加一个佛手嵌于“寿”字内,寓意“九桃一佛手,活到九十九”。

以韩宝菊为代表的渤海渔村剪纸,其刀工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韵味节律,呈现出淳朴悠长的艺术魅力。

1995年,韩宝菊剪纸作品《渤海潮》以构图新颖冼练、画面清秀飘逸、气势收放自如,在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中获奖。她也因此获得了“中华巧女”称号。

1998年,她将作品《双龙腾东海》剪布图奉献给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被全国妇联收藏。

一次次获奖、一次次受到鼓舞,藏在韩宝菊心底那份对传统艺术的挚爱终于喷发了。

1998年,韩宝菊带着一把剪刀走出歧口村,到黄骅市创办了剪纸艺术社。

经过磨炼和创新,韩宝菊在秉承前人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创作出大量的剪纸长卷和系列性作品,如《渔家风情》系列、《渤海潮》系列、《沧州印象》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独具特色的剪纸,融汇了沧州及沿海地方风物。

3 世代传承 不断创新

韩宝菊连续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等关键历史时刻拿出的优秀作品,并被有关部门收藏。同时,一些作品被印到向海外发行的明信片上。

2004年,韩宝菊的作品《鸡有五德》拿下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2008年,韩宝菊随省文化交流团赴英、法两国做文化交流,并现场表演。她用一把剪刀征服了观众。

实现艺术追求,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她的丈夫白玉起放弃了在老家经营多年的渔需物资店,给她当起了助手。近几年,她的儿子白金磊也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国企区域经理职务,“站”在她的身边。

韩宝菊说:“这爷俩都是为了成全我。我特别感谢他们。剪纸是个心细的活儿,我也没想到,儿子真能这么踏踏实实地搞创作。”

韩宝菊爱学习,也经常外出参加文化活动,白玉起和白金磊就开车拉着她深入乡村寻访老一辈剪纸艺人,陪她外出参赛。

在人们的印象中,剪纸就是剪窗花。白金磊则在母亲所传技能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复杂的多层套色剪纸创作的《镇海吼》《渤海丰收》等多幅作品,刀工精细、形象逼真、色彩丰富,让人大开眼界。

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韩宝菊来到东常庄村,将这里改造成剪纸小镇,并建起了剪纸博物馆。

现在,白金磊和母亲一起在剪纸小镇打理剪纸博物馆和韩宝菊剪纸艺术中心,将大量作品推向了市场。

受家庭熏陶,白金磊的孩子们也都从小跟着奶奶学习剪纸。

“剪花要有根有叶有骨朵儿,才能永远开不败……”

“渔村剪纸多用红纸,赏心也耐看。用红纸为底色做主基调,剪‘富贵满堂’、剪‘多子多福’、剪‘人丁兴旺’……”

“剪句号增加亮度,剪逗号就是花蕊,剪枣核就是菊花花瓣……”

在非遗进校园的课堂上,韩宝菊将自己创编的记忆法教学,耐心教授给孩子们。

白金磊除了开车陪韩宝菊到中小学讲课,还经常一起拜访民间剪纸手艺人,并拍摄抖音视频,传播剪纸艺术。

白金磊说:“剪纸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母亲的坚守,现在已是我前行的目标。我们一直在保护、挖掘和整理剪纸艺术,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同我一起努力,把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渤海渔村剪纸

渤海渔村剪纸流传于黄骅南排河镇沿海渔村。

2009年,渤海渔村剪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宝菊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2021-04-06 渤海渔村剪纸: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8858.html 1 纸上乾坤一剪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