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县农民朱立功有一对双胞胎脑瘫儿子。为给孩子治病,他卖掉了房子,还欠下了许多债。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他搞起了网络直播,销售渔具。文化水平不高的他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用微笑和诚信推销渔竿,重拾生活信心。
(据4月2日《沧州晚报》4版)
病在儿身,痛在父母心。孩子的苦难,就是父母的灾难。当朱立功知道双胞胎儿子是脑瘫的时候,他的世界坍塌了。
命运给了朱立功重重一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卖了房子,借住在别人家,还欠了许多外债,可两个儿子的病情并没有预想中的有起色——他们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终身。
朱立功承受着病痛和贫困的双重碾压。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多少文化,只能打工赚钱,他需要给孩子看病,他需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需要扶持着脑瘫的儿子一直走下去——他用自己的肩膀支撑着一个家,长年的劳累和精神折磨,导致他身体垮了。
那些日子,用朱立功的话来说,就是“吃饭不香,看太阳没有光”——前行之路是没有光亮的长长的隧道。
幸亏有扶贫政策,给了他保底的生活;幸亏时代的发展,让他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做点小生意。
农民朱立功做起了网络直播卖货。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从心理支撑到技术入门到身份转变,他需要跨过一个又一个门槛。可以说,是抗争的心让朱立功发现了苦海中的浮木,是肩上的责任让他努力地改变着自己,抓住飞驰的时代列车。
不绝望,就有希望;不畏难,就有转机。
他最终学会了网络操作,最终学会了用微笑面对陌生的世界。
对着镜头,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带着农民的朴实,他卖出的每一根渔竿都寄托着生活的希望。
也许收入微薄,但那是生命中的希望之光。
他靠勤劳,靠勤奋,重新盖起了房子,重新过上了有奔头的日子。
我们的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像朱立功一样负重前行的人。我们一次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一次次聆听和记录他们的故事,感动而虔敬。当记者一次次关注普通个体的命运,我们不是在施以同情,而是在讴歌生命的坚韧和伟大。
每一个朱立功都值得尊敬。他们很弱小,但他们很顽强。
虽然他们不富有,虽然他们饱受命运的折磨,但他们在奋斗,在努力地、坚定地向着生活的光亮前行。
尝遍苦难,成就传奇——希望就藏在每一个追梦的脚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