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临近,这也是殡葬行业一年之中最受关注的时段。近期,个别银行推出的“墓地贷”就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墓地贷”挑战社会痛点
对于“墓地贷”和“彩礼贷”,中国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4月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进行了痛批:个别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
“墓地贷”本质是消费贷,为何有银行盯上这个市场,制造噱头来获客?这背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死充满敬畏,随着人们对“身后事”观念的进步,这个从前“不能说的行业”,如今慢慢形成一个大行业、一个大市场。
但在行业发展的背后,是民众对殡葬行业“暴利”的不满。从2003年开始,殡葬业曾数年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我国目前的殡葬行业还是处在灰色状态,信息的不对称和忌讳死亡的心态,也使得殡葬服务频现高价。”有分析指出。
有地方墓地价格直逼房价
梳理发现,随着墓地价格的逐年上涨,有些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墓地价格已直逼房价,一个墓穴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都有现实案例,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购买房屋来放置骨灰盒的现象。
“我们这边的墓地低则几千元,高则几万元。而北京市昌平区一些比较知名的陵园,最简单的传统的墓碑至少也要10万元起步。”在某直辖市从事殡葬行业的奚女士表示。
除了墓地,殡葬用品市场也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混乱状态。
曾有媒体报道,“以二三十元招标买入的骨灰盒,放在殡仪馆的货架上,售价就到了三四百元;材质较好的、成本不超过100元的骨灰盒,卖到一二千元;至于一些所谓特殊高端材料的骨灰盒,更是能轻松卖到五位数”。
如何缓解“死不起”焦虑
“但现在我们这边已经成熟多了。”奚女士向记者表示,“以前土地没那么紧张的时候,生人是可以提前购买墓地的,现在公墓墓园穴位供不应求,政策改变,只有过世的人持有死亡证明才可以购买,价格才算稍微控制住。”
针对殡葬领域长期困扰民众的一系列乱象,2018年6月,民政部等9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重点打击了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及丧葬用品销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奚女士表示,自己所处的殡仪馆要求所有商品利润不能超过进价30%。“以前确实价格非常贵,但近几年逐渐改变了。可能每个地方政策不同,但我感觉以后都会慢慢这样发展,暴利走不远。”
“还希望今后在殡葬费用方面能有更多惠民政策,能多报销一些。”奚女士说,现在一趟事儿下来怎么也得花个几万元。
据介绍,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去世后家属可以领取一笔钱,就是我们所说的丧葬费和抚恤金。这笔钱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按什么标准发放,各省市地区都有自行制定的发放标准。
“在社会保险支付丧葬费用方面,目前需完善的重点在于养老保险支付丧葬费用机制。”殡葬领域研究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郭林曾表示,丧葬费用属于一次性支付资金,不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等造成过大的额外财务压力。
“让逝者体面离去,殡葬业也可走在阳光下”
“其实,很多东西只有放在阳光下才能走得长远长久,永远放在黑暗的阴暗面里是没办法生存的,就像我们这个行业。”90后入殓师小汪表示。
入殓师,又被称为“生命最后尊严的美容师”,“戴着白色橡胶手套打开化妆箱,梳头、打粉底、打腮红、描眉和涂口红,除特殊遗体,一系列工序在15分钟内便熟练完成”,这是小汪每天的工作。
小汪的丈夫则是一名灵车驾驶员,他每年基本都要接运2000多位逝者,最多的时候,他和同事一天就要接运100多位逝者。
工作几年以来,小汪见过家属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要求,甚至包括给逝者涂指甲油、染发、剪发、穿婚纱等,她和同事们都会尽力满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离去。”小汪说。
“我们经常会忙上两三天只为了尽量使逝者的嘴眼鼻子恢复到原来的模样,遗体化妆也更偏向于自然了,没有了当初的那种违和感。”在小汪看来,目前整个殡葬行业在向着更好、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据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