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往容器里注入东西,注满了就会溢出来,为了防止溢出来,就要持之有度,不要一味地追求盈满。
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还会适得其反。
曾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公司招聘时,招进了一个排名前十的名校毕业生。此人能力很强,做任何事情都干劲十足,而且领会上级的意思特别快,领导对他比较认可。
后来,这位朋友发现了他的一个细节:他总是会把自己的办公桌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桌面也不会放任何杂物。有同事在他桌上临时放个东西,他还会特意摆好。
朋友觉得,他似乎有些过度苛求完美。
有一次,领导交办给这个新同事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到了快要交接的时候,他不仅没有顺利完成,进度甚至还差得很远。
原来在接手这个任务后,他在某个环节遇到困难,还出了很多差错,于是追求完美的他决定推倒重来,但没想到还是困难重重,最终延误工作。
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粗心马虎、不拘小节,这些都是习惯问题,可以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训练逐步解决,但是那些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实际上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可是他们往往自己还意识不到。”
加拿大心理学家保罗·L·休伊特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要求自我型,给自己设下高标准,并追求极致;第二种是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第三种是被人要求型,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不管哪一种类型,他们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一味地苛求完美。
如果没有达到期望,不仅对人对事心生厌烦,自己也会伤心失望,还有可能会否定自己。
其实,追求完美没有错,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但是过度追求完美,苛求细节,反而因小失大,结果还不尽如人意。
白岩松曾感慨:“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允许自己不完美,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真正聪明的人,敢于接受生活的不完美,而不是过分追求完美。
有句话说:人生有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好的人生,需要适度。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你要允许它的存在,并坦然接受它,可能你没有那么完美,但你是独一无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