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DNA相亲
DNA相亲,顾名思义就是按照DNA匹配度定向相亲。这种模式最早发源于瑞士,之后流行欧美,大约10年前传入邻国日本,并获得空前成功,使原本已饱和的在线婚恋市场,很快俘虏大批猎奇的都市男女。
其大致流程如下:先采集顾客的DNA样本,用棉签在口腔内擦拭数回;然后进行DNA测序,在数据库中寻找较“匹配”的对象推荐给顾客;征得双方同意,开展线下见面活动。
为了区别于传统相亲,体现“科技感”,服务公司不会向双方提供过多信息,有时甚至仅确保性别匹配,像年龄、收入、工作状况等信息,都不会事先公布。
这样顾客在见面之前,就获得一种超越世俗、双方契合度达到DNA级别的心理暗示,并在见面后不断加强这种印象,结果可能初次见面就“一见钟情”,视彼此为天作之合。传统婚恋中的所谓“条件”早就无关痛痒。这正是DNA相亲追求的“非你莫属”的宿命感。
闻味识人,是“科学根据”?
事实上,欧美和日本的DNA相亲业,理论基础空前统一,其祖师爷都是一位叫Claus Wedekind的瑞士学者。1995年,他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做了著名的“汗衫”实验。
他请来40多名男女学生参与实验。让男生们沐浴后不使用香皂、香水,穿着统一配发的T恤,尽量确保衣物上不留下化学品的味道,两天后,脱下浸有汗渍的T恤。接下来,女生们的任务来了,她们要用心嗅闻这些T恤,并根据对味道的好恶程度打分。
在实验开始前,Wedekind还测试了男女生的HLA基因。这是一种每个人特有的基因,全称“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它极度多样化,除了双胞胎,人群中任意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HLA特征的概率仅为数十万分之一。
HLA原本也在人体中发挥多种重要功能,最主要的是免疫功能。它不仅出现在白细胞表面,也在除了红细胞以外的大多数细胞表面普遍存在。由于特异性极高,它就像一套识别系统,帮人体区分“自身”和“异己”,并会在移植手术中引发排异反应。
这个实验的结果颇为新奇:女生们的好感体味,主要来自HLA差异性更大的男生,而且他们穿过的T恤,更容易让女生想起自己的现任或前任。果真是“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身上的味道”。
Wedekind由此得出结论:遗传基因会影响人类的求偶选择。DNA相亲网站引申为:决定每个人HLA类型的HLA基因是人类的“婚恋”基因,彼此间HLA基因差异性越大,就越“般配”。
DNA相亲,真的靠谱吗?
很多研究都表明,气味会引发人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联想。那么,根据HLA基因按图索骥,真能找到“灵魂伴侣”吗?
事实上,Wedekind做汗衫实验并非一时兴起。早在他之前,就有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HLA基因除了作用于白细胞表面抗原,还会影响其他一系列性状。例如,雌性小白鼠会根据雄性的尿液气味选择求偶对象,而尿液气味在一定程度上受HLA基因影响。
Wedekind由此获得启发,并得到“HLA基因与人类求偶行为有关”的结论。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见仁见智。
怀疑者认为,假如女性闻一下汗衫,就能区分出与另一个人的HLA基因相似度,那么这种奇异功能背后的生理学机制,至少得值一个诺贝尔奖吧,但Wedekind居然不在学术领域继续深入,反倒跑去玩相亲?
回到婚恋本身,谈恋爱找对象是男女双方的事情,仅有来自女性的数据,显然也不足以支撑整个结论。此外,样本数量、人种差异等也未被列入考虑范围。
但是,Wedekind的支持者们还是发展了一系列理论,试图佐证婚恋基因存在的合理性。比如,他们认为异性间HLA基因差异越大,后代的HLA特征就可能越多样,免疫机能也会更强。女性能够通过汗味定位意中人,正是因为人类“优生优育”的本能。
于是,相亲对象的判断标准,从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直接简化到能生出健康聪明的后代,让男男女女趋之若鹜。在我国,不少商家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结合星座、属相等因素进行超精准配对。可以说,它和星座速配、血型速配没什么本质区别。只要监管部门不亮红灯,DNA相亲业就是一片蓝海。
不过,这一切只是为缘分(或拒绝“缘分”)找一个借口。毕竟,爱情是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交会,愿意在一起共度时光,才是爱情的美好所在。与其寻找某种科学的速配方法,不如多点耐心了解彼此。
据《十点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