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李圣哲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40多年来,我市义务植树活动如火如荼。刚刚过去的这个植树节,沧州市义务植树活动在大运河百狮园(南关口—张家坟区域)生态修复区举行,620人在现场参加了活动。
在现场,大家分散到各自的植树区域后,立即进入状态。他们分工明确,默契配合,干劲十足。周围还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铲土扶苗、围堰浇水……
(据3月13日《沧州晚报》2版)
草长莺飞春已至,快来为沧州大地添新绿。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长,我们现在栽下的每一棵树,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植树造林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的事情,也不是一小部分人、某些群体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在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应该袖手旁观。植树造林不仅仅是建设生态宜居之城的一项举措,更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常态。
植下一片绿,共享满城春。植树造林也不应是植树节那一天的事情,不能“平时冷冷清清,节日里一阵风”。
植树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只要气候条件合适,有利于树木成活,我们可以随时植树,随时为大地增绿添彩。
植树造林要的是实实在在,而不是弄虚作假。过去,有些地方、有些单位热衷于喊口号、做样子,植树造林的口号喊得响,最后落实下来,树木却没种下几棵。
只有坚持绿化为主、生态为重,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才能切实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效。只要心中有对绿色的向往,就能随时随地收获美好的春天。
当然,植树,更要爱树。树木栽下了,后期的养护、保护也不容忽视。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如果重植轻管,会导致“年年栽绿不见绿”的后果。
所以,相关部门还应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栽一棵活一棵”。只要精心养护,相信一定能实现“栽一片、成一片、管一片、绿一片”的目标。唯有如此,才是对资源的不浪费、对辛苦的不辜负,才能让期待不落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植树造林就是为了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守护我们的未来。
一锹土,播种的是生机;一桶水,浇灌的是希望。春风十里,更喜植树有你。我们都去种一棵树吧!推门见绿,出门见花,那才是我们美好的生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