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夏延民 殷建民 本报记者 马玉梅
3月18日,是我国第21个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爱肝护肝、防治结合、遏制肝炎”。病毒性肝炎一直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尤其是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大肝脏疾病。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延缓和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本期健康话题由沧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为您讲解病毒性肝炎及常见肝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乙肝患者如何避免肝损伤
蔡女士今年50岁,10年前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一直坚持抗病毒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半年前,蔡女士因为去外地走亲戚,所以就停了药。近期蔡女士感觉身体不适,来医院检查后发现肝功能异常。
肝病五科主任鲍艳娥介绍,乙肝抗病毒治疗目的是为了抑制病毒,改善肝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尽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当停药,就有可能出现病情反复。乙肝患者要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换药,以免导致耐药性,增加治疗的难度。生活中避免加重肝损伤,要谨慎用药,避免肝脏损伤。患者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同时还要戒酒,对于高蛋白的食物可适当食用,但要注意营养均衡。
酒精性肝病的预防
一名30岁男子因长期酗酒产生酒精依赖,连续多年每天饮酒两斤以上,从严重肝功能异常到轻度肝硬化、重度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患者来院时腹胀如鼓、生命垂危,被医生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伴肝功能衰竭。
沧州市传染病肝病一科主任张凤朝介绍,酒精性肝硬化伴肝功能衰竭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是酒精性肝病的终末阶段。预防酒精性肝病最重要的就是节制饮酒、甚至戒酒。酒精对于肝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能渗透身体的每一个细胞,95%的酒精会直接影响蛋白、脂肪的代谢功能,从而降低了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酒精性肝病的发生。
重度脂肪肝患者“动起来”
吴先生平时工作忙,应酬多,经常喝酒。吴先生发现身体异常,来到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重度脂肪肝。来院时,吴先生病情很重,恶心、呕吐、厌油腻、身体暴瘦、腹部疼痛,血脂高、血糖高,B超提示重度脂肪肝。经治疗,吴先生病情得到了缓解。
肝病四科主任韩正宇介绍,脂肪肝属于高发病,最大的原因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吃得好,动得少,人们不注重健康生活方式,体内脂肪代谢异常造成的。脂肪肝的治疗要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展到重度脂肪肝,患肝硬化、肝癌的几率就会上升,如果不经正规治疗,后果就会很严重。
中年人要学会健康管理,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平时工作要注意劳逸结合、多运动。可选择全身性低强度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步走、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促进肝内脂肪消退。
肝硬化要警惕上消化道出血
李先生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一直没有抗病毒治疗,3天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胀、黑便等症状,来院后被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
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张颖介绍,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严重,发生出血的危险性越大。肝硬化患者一定要警惕上消化道出血。饮食上要注意以易消化、温冷适宜、清淡饮食为宜,勿吃坚硬、油炸、粗纤维、带刺、辛辣的食品,以免因饮食不当刺破或划伤食道及胃底静脉而引起大出血。平时要少吃多餐、进食细嚼慢咽、七八分饱为宜,要注意避免食用降低血小板、影响凝血机制的药物,以免导致凝血机制障碍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肝癌早发现早治疗
乔女士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年前曾因肝功能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住院治疗1个月,之后随访数月,肝功能均正常,无不适症状,一直未再就医复查。半年前,患者自觉右上腹隐痛不适、伴双下肢水肿再次就诊,临床诊断肝癌晚期,失去了介入及手术治疗时机,最后不治死亡。
肝病六科主任黄桂芹介绍,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胃癌,因其发展迅速、疗效欠佳,且多数发现较晚,死亡率极高,所以,早期发现至关重要。临床上,像乔女士这样的慢性乙肝患者,因未感不适而忽略定期复查,直到出现症状才就医,最终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而导致死亡的病例屡见不鲜,应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慢性乙肝是导致肝癌的高危因素,因乙肝病毒使肝脏反复发生炎症,从而容易诱发肝癌。乙肝患者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人工肝成功救治亚急性肝衰竭患者
刘先生是一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盲目听信别人的推荐,自行在家中服用中药丸剂保肝治疗,连续服用半月后,刘先生出现了厌食、呕吐、乏力、眼黄、尿黄等消化道症状,病情加重。刘先生来到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确诊为亚急性肝衰竭。入院后,经过专家会诊,为患者制订了一套人工肝辅以保肝、护肝综合治疗方案。经3次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消化道症状消失,皮肤巩膜黄染消退,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好转,肝衰竭临床治愈。
肝病二科主任刘华明介绍,刘先生的病情是因药物诱发乙型肝炎加重,造成的亚急性肝衰竭。临床上多有肝炎病人乱服用不明成分药物造成的肝衰竭病例。以前肝衰竭没有什么好办法治疗,临床病死率很高。人工肝技术成熟后,对重型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患者的治疗疗效非常显著,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的生命。
严防药物性肝衰竭
刘女士因感冒自行购买氨酚烷胺胶囊药物治疗,服用后出现乏力、上腹部不适,入院时全身皮肤粘膜重度黄染,确诊为是急性肝衰竭。
肝病专家高爱华介绍,临床多见氨酚烷胺胶囊药引起的肝衰竭,大多原因是身体对感冒药不耐受或服用过量引起的。不管患什么病,一定要遵医嘱用药。多数药物对肝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但临床应用的药物,都经过科学严密的试验,把药的毒性降到了最低,一般不会造成不可逆的肝损害。药物性肝衰竭是因服药造成的严重肝脏损害,药物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严重的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