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玉霞
“大兄弟,我可找到你啦!你还记得25年前帮助俺家的事吗?我找了你这么多年,就是想对你再说声“谢谢”……”
3月13日晚上,献县河街镇伊庄村的张振林接到来自青岛的一个电话。听了好一会儿,他才明白,打来电话的是他曾经帮过的杨恩思。
为了能和张振林通上这通电话,杨恩思和妻子费尽了周折。
寻人电话
从青岛打来
3月11日,献县广播电视台的电台直播间打进一个“寻人热线”。
打进热线的人叫杨恩思,是青岛人。他想寻找25年前曾经帮过他们一家的一对夫妻。这对夫妻家住献县,男的叫张振林,女的只知道姓宋。
杨恩思在电话里说,1996年,他与张振林夫妻都住在青岛市北区长春路钢锉厂院内的小平房里。当年冬天,杨恩思一家煤气中毒,幼小的女儿最为严重。他抱着女儿想去医院,却在慌乱中撞倒了放在炉子上的热水壶,女儿又被热水严重烫伤。
由于家庭困难,杨恩思拿不出太多钱给孩子治疗烫伤。张振林和妻子见状,立即把家里仅有的几百元钱给了杨恩思夫妻。孩子得到及时救治。
杨恩思说,张振林是黑龙江人,宋女士是献县人。1997年,张振林随妻子宋女士回献县居住,从事暖气管件加工工作。张振林夫妇回到献县后,曾经联系过他,还给他留过一个电话号码。后来,这个电话号码再也打不通了。
杨恩思说,如今,他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女儿也长大成人并结婚成家。这些年,他越来越想找到当初帮助他们的恩人。
多年来,杨恩思和妻子多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张振林。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将电话打进献县广播电视台的电台直播间求助。
接力寻找
线索几度中断
接到杨恩思的求助后,献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左书忠非常重视。他决定帮杨恩思完成这个20多年的心愿。
张振林曾给杨恩思留下一个固定电话号码。左书忠决定从这个电话号码下手,开始寻人。虽然电话号码已经是一个空号,但是左书忠几经查询得知,这个电话号码曾是献县河街镇周官屯村村委会的电话。
既然张振林和妻子宋女士回到了献县居住,要找到张振林,就得先找张振林的妻子宋女士。
左书忠安排工作人员立即到周官屯村询问。村民表示,周官屯村没有姓宋的女士,更没有一个来自黑龙江的叫张振林的人。
线索中断了。左书忠没有灰心,又打听献县河街镇哪些村里有姓宋的人家。只要听说哪个村里有姓宋的村民,他就想办法去问一问。一天下来,他问遍了附近的小屯村、河街村……却依然没有找到宋女士和张振林。
随后,左书忠联系了献县公安局河街派出所辅警范冬菊。经过查询,他们得知,河街镇伊庄村有个叫张振林的人。
大伙儿一阵兴奋,但范冬菊接下来的那句话让他们的心又跌到了谷底:伊庄村的那个张振林已经70多岁,出生地就是本地,家属也不姓宋。
线索又中断了。
大海捞针
终于找到张振林
3月12日中午,左书忠和赵维兴联系上杨恩思,希望能从他那儿再找到一些线索。杨恩思却说,他知道的信息就那么多。
无奈之下,左书忠又找到了献县公安局乐寿派出所主管户籍的副所长张婧。
几经排查,张婧在辖区内找到好几个叫张振林的人,可是这些张振林都不是杨恩思要找的那一个。
转了一圈,事情又回到了原点。
从张振林留给杨恩思的电话号码来看,杨恩思要找的张振林应该在河街镇的某个村。张婧再次联系了河街派出所的户籍警周倩。周倩说,河街镇的伊庄村确实有个张振林,但这个张振林跟杨恩思寻找的那个张振林对不上号。
张婧没有气馁。她向周倩要来曾在伊庄村当村干部的张树田的手机号码。抱着试试看到想法,张婧拨通了张树田的电话。
张树田想了想对张婧说:“伊庄村确实有两个叫张振林的村民,一个70多岁,一个50来岁。你要找的可能是50来岁的那个张振林。他出生在东北,老家是献县,媳妇也姓宋,只是户口迁走了……”
得到这个消息,大家心头一喜:有希望找到张振林了!
张婧向张树田要来那个50多岁张振林的电话号码。经确认,对方正是杨恩思寻找的恩人张振林。
互通电话
20多年后终于圆梦
听说找到张振林的消息后,杨恩思异常激动。
互通电话时,张振林和杨恩思都非常高兴。失联20多年的他们在一群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又取得联系。
原来,张振林的祖籍是献县河街镇伊庄村。他在东北出生。1996年,张振林和妻子到青岛做生意,跟杨恩思是邻居。过了一段时间,张振林跟妻子回到了老家献县。又过了一段时间,张振林去江苏做生意,把一家人的户口也迁到了江苏。时间一长,张振林和杨恩思就失去了联系。
张振林对记者说,他早把帮助杨恩思的这件事给忘了。“别人有难处,自己力所能及地帮一把,是应该的。没想到,杨恩思能记这么多年。”张振林说。
杨恩思说,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张振林夫妻对他们的恩情,一直想要找到他们。
“如果当初没有张振林的帮助,孩子就不能及时得到救助。如果没有好心人的热心帮忙,我多年的心愿就无法实现。”杨恩思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