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至2022年1月31日结束,共354天,比公历平年的365天整整少了11天。
除此之外,辛丑牛年还是无春年。立春对应2020年的农历的腊月廿二,2022年立春在2月4日,对应农历的正月初四。这就意味着辛丑牛年错开了两次立春。
A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在观察天文现象和气候、物候变化时总结出来的一套成果。
但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用的公历,是清朝灭亡后从西方引进的。
那为啥二十四节气往往和公历可以非常好地对应上呢?
通常立春在2月4日前后,清明则往往在4月5日前后。因为地球一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也就是360°。将360°均分为24份,则每15°为一个节气。而公历的设置也要参考太阳公转周期,故而二者可以对应上。
换句话说,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和西方的公历,都是对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规律的总结,自然是有些对应关系。
现代将两次春分之间的时间长度称为一个太阳年,长度约为365.2422天。而我国古人则更多以两次冬至之间的时间计算,得到的结果也是相近的。历史课本中,元代的《授时历》算得一年长度为365.2425天,就是一个例子。
无论是春分还是冬至,不过都是人为划定一个起始点,用以度量地球“跑圈”的速度,自然结果所差不大。理所当然,两次立春之间的时间也近似于这个数值。
B
农历=阴历?
我国古人还很看重另一个天体:月亮。
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并且还是周期性出现的,平均约为29.53天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周期。
朔,是月亮与太阳黄经相等的时刻,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恰好看不到月亮的时候;而望即为月中满月。我们的祖先以这个周期定义一个月的长度。朔为初一,而满月经常出现在十五、十六。
月的概念来自月亮,年以及节气的概念来自太阳,二者组合,即为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
一个月或者29天或者30天,错综排布,平均值约为朔望月周期。一般的年份有12个这样的月,加起来约为354天。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一个公转周期或者说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完整周期约为365.2422天,比354天多十余天。
为了缩短两者的差异,于是农历会在正常的长度为12个月的年份中,插入一些闰年。闰年包含13个月,长度约为384天。
如此看来,六成以上的农历年有12个月,剩下不足四成为闰年。于是农历年长期的平均天数接近太阳年的长度。
这样来说,农历是同时兼顾太阳、月亮规律的历法,专业的称呼应为“阴阳合历”。一些场合称农历为阴历是不准确的说法。
C
牛年为啥无立春?
两个立春之间间隔的时间约等于一个太阳年,也就是365.2422天。而农历一年长度则是约354天和约384天间隔排列。
农历平年小于太阳年长度,如此,只要春节时间较晚,不难在头尾都错过立春,成为无春年。
牛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牛年错过的立春也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被前面的鼠年“抢走”了。
民间有传言两个立春的年份叫做“两头春”,是所谓的“好年份”,对应有些年份没有立春就叫“聋子年”或者“哑巴年”,寓意不祥。
其实这种说法毫无依据。这种变化只是农历力图调合月相变化和公转周期而带来的结果而已,纯粹是正常的数学排列形成的巧合。
实际上,两头春和无立春交替出现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反而单立春的年份少一些。
D
牛年从哪天开始?
有人可能会问:牛年到底从哪天开始?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生肖应当以立春为界。而这些观点主要来自一些江湖艺人、“算命先生”之类的言论,全无依据。
在《史记》中,提及和每年开始实际相关的时间点有四个,分别是冬至、腊明日、正月初一和立春。
四者各有不同含义。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古代测量太阳年长度使用冬至作为节点,可以认为是天文计算的一年之开始。
真正可以称为岁首的,还是正月旦,也就是正月初一,即春节。
初一即朔日,故而春节在古代也叫正月朔日,简称正朔。正朔在古代被看得非常重,甚至被引申为王朝正统的含义。这是立春无法比拟的。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