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6日
第10版:10

生命以另一种方式长存

本报评论员 赵晓煜

2月21日,泊头市91岁老人苏洪刚逝世后,将遗体捐献给沧州医专用于医学研究。同时,按照他的遗愿,他身故后留下的7090元钱将资助给沧州医专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据2月23日《沧州晚报》3版)

这几天,被一位91岁的老人深深感动了。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早在2013年就进行了遗体捐赠登记。2月21日去世后,他的遗体捐献给沧州医学事业。

他终生未婚,无儿无女,却关注着那些遇到困难的孩子们。2015年他给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捐助1000元钱,并叮嘱工作人员,等他过世后,把他攒了一辈子的7090元钱资助给贫困生。

他生于平凡,逝如泰山;心中有爱,永远闪光。

他冲破了千年习俗,展现了人间大爱。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这样一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苏洪刚。

在一张小小的照片上,我们辨认着这位老人的模样:沟壑般的皱纹里藏着生活的艰辛,紧抿的嘴角流露出一丝倔强,混浊的双眼里透射出的坦荡与悲悯让人动容。

吃过多少苦,吞下多少难,最终却都化作了善与甜。老人说,自己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就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来回报社会。在追思会上,大家向苏洪刚老人的遗体深深鞠躬,做最后的道别。

这是对老人高尚品格的致敬。

这是对老人善行爱心的礼赞。

苏洪刚老人去了,但他的生命在奉献中延续,以另一种方式长存。

虽然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仍旧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但生活里从来不缺勇者。

储瑞耕是我国当代著名杂文评论家,新闻工作者。他是我国第一家《杂文报》的创始人,中国新闻名专栏《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20年的主笔。他还是遗体捐献长期而坚决的主张者,他说:“一部有价值的人生奋斗史,是不应当有句号的。即使走到肉体生命的终点,我们精神的和事业的生命仍然不会完结,仍然要发光。”

去年6月22日,储瑞耕去世,他的家人遵照他的意愿,为他办理了角膜和遗体捐献手续。

苏洪刚老人是我市第32名遗体捐献者。据说,医学院的学生们把遗体捐献者们尊称为“大体老师”。

始于平凡,安于平淡,终于无私。这是“大体老师”们的最后选择。

日之初的晨曦,绚烂多彩,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归去的晚霞把最后一丝温暖洒向人间,也如晨曦般美丽迷人。

2021-02-26 本报评论员 赵晓煜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401.html 1 生命以另一种方式长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