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的春联贴起来、热乎的饺子吃起来、祝福的酒杯端起来……
53岁的侯兰柱对这个年印象深刻,他的工友蒲国庆对这个年也印象深刻。因为他们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晚、一起举杯的时候,不是在家里和家人团聚,而是在工地上和工友“联欢”。
2021年的春节,在工地活动板房里,他们完成了“过年”的仪式。
奇形怪状的饺子
侯兰柱是河间人,蒲国庆是山西省人,他们都是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西一建)的员工。目前,他们在黄骅市人民医院新址建设工地上工作。
这是两人第一次在黄骅过年。
说到大年三十工友们聚在一起包饺子的事,两人还乐得不能自已。
大年三十,黄骅市区家家户户沉浸在团圆欢乐的氛围中,很少有人知道,在市区北侧的一处工地上,几位异乡人正在过着他们的“工地年”。
贴春联、包饺子、做年夜饭,虽然200亩的工地上只有四五个人的身影,但年味一点儿不淡。
大年三十一早,侯兰柱和蒲国庆就拿着公司发的对联和“福”字,在工地大门、食堂大门、安保室大门上贴起来。
红红的对联一贴上,原本冰冷的工地上,瞬间有了年味儿。
摆上花生、瓜子、糖果,几个人开始准备年夜饭。
家在黄骅的工友张法刚带着老伴,给侯兰柱他们送来了蒸皮皮虾、煮螃蟹、炸带鱼以及黄骅特产面花。
为了不让他们感到孤单,老两口也留在工地上陪他们过年。
除夕下午,几个人开始包饺子,为的是在春晚开始前能吃上年夜饺子。
侯兰柱负责和面、拌馅,其他几个人分工干别的。
侯兰柱粗糙的手,很少干和面这种细活。这次这个“任务”落到他身上,他对着半盆面纠结了半天,怕把饺子面弄软,也怕弄太硬。他一会儿加水,一会儿加面……纠结的最终结果,饺子面有点硬了。
相比于和面,工友们包饺子的技术更是不敢恭维。他们都不太会包饺子,包出来的饺子一个人一个样,饺子不光奇形怪状,还基本作“趴伏”状。
看着这些“趴趴”饺子,几个人止不住哈哈大笑。
这些饺子,承包了大家一年的笑点,也让过年的工地充满了欢笑声。
思念涌上心头
侯兰柱作为山西一建的员工,是黄骅市人民医院工程的工长,主要负责施工用电安全。
说起过年不回家,侯兰柱说,国家倡导就地过年,自己是党员,得起带头作用。
除了国家的号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地上需要有人留守。他告诉记者,他的工作比较特殊,工地上的水电安全是大事,他留在工地,能保证工地上的水电安全。
“我不回家,就可以把回家的机会让给更多的年轻人。”这是侯兰柱的心声。
侯兰柱40多岁时,曾在国外工地过年,所以这次就地过年,家人也都比较理解。
不过,侯兰柱说,作为中国人,谁都希望过年的时候能围在家人身边,过个团圆年。但特殊时期,就得特殊对待。
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时,侯兰柱给自己89岁的老父亲视频拜年。
“爸爸,给您老拜个早年,给家里亲戚带个好,别操心我这边,我们工地上吃的、用的都挺好,你看这是黄骅这边的海鲜,下次回家带给你们尝尝!”
侯兰柱的老父亲,也曾是山西一建的工人,比较了解侯兰柱的工作性质。
老人看着候兰柱的年夜饭说:“好,都挺好,哪边需要就留哪边,工地在哪家就在哪,不用操心我们。想吃啥?我们给你寄过去……”
挂了电话,侯兰柱仰头喝了一口酒。
他说,那一刻,对家人的思念涌上心头。
除夕夜里巡逻
山西省临汾市的蒲国庆, 这是62年来第一次在外过年。
说起在黄骅过年,蒲国庆始终非常乐呵,“也贴了春联、也吃了饺子、吃了年夜饭,还看了春晚,几个人凑一块,热热闹闹的,挺好”。
蒲国庆年轻时当过兵,有40多年的党龄,在工地上负责的是安保工作。
留在工地过年的几个人里,就他是外省人,离家最远。
“从黄骅回山西,属于跨省流动,得做核酸检测,居家隔离不说,还有传染病毒的风险。”蒲国庆说。这么一考虑,他回家过年就是给国家添负担,所以不回去了。
“咱是老党员,给国家添负担的事,不能做。”蒲国庆笑着说。
让他欣慰的是,三十晚上,几个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也挺热闹,“氛围也挺好”。
热闹归热闹,可蒲国庆没忘记自己的职责。
从天黑开始,每隔一两个小时,他就骑着电动车,围着200多亩的工地转上一圈,看看有没有安全隐患。
这一圈转下来,得20多分钟。
一个除夕夜,蒲国庆围着工地转了五六次。
每次转回来,春晚节目已经接不上茬,可这丝毫影响不了蒲国庆看春晚的兴致。
“除夕夜回不了家的又不光我自己,大过年比咱辛苦的人多着呢。”蒲国庆说。只要工地平安、家人健康,在哪都是过新年。
话虽这么说,可团圆的日子里,总抵挡不住对家人的思念。
蒲国庆盘算着,再过两个来月,天气暖和了,疫情过去了,他应该就能顺顺利利回趟家了。
工地上的生日
67岁的何兵海也是工地留守人员,今年这个年,对他更是特殊——他在工地上过的生日。
何兵海的生日就在除夕。
往年的这天,是何兵海一家最热闹的时候:生日蛋糕再配上美味的年夜饭,一家子老老少少一起给他送生日祝福。
“那热闹劲儿,就别提了。”说起这些,何兵海满脸幸福。
今年元旦之前,何兵海就和老伴商量着,今年过年回家时买点啥,给家里的孩子们带点啥。
何兵海是石家庄市鹿泉区人,是黄骅市人民医院工地上的监理。
由于身体不是特别好,老伴和他住在一起,负责照顾他的起居。
今年因为疫情,他们不能回石家庄过年了,也就不能享受一家人给他过生日的幸福了。
虽有遗憾,但何兵海很想得开,他说,疫情来得太突然了,为了打赢这场“仗”,很多医护人员去石家庄支援。作为石家庄人,他更要积极响应号召,就地过年。
何兵海没把过生日的事儿告诉侯兰柱他们,因为他不想给工友们添麻烦。
大年三十晚上,何兵海的老伴包了些饺子。
老两口吃着饺子,唠着家常,既算过生日也算过年了。
何兵海说,和其他工友比起来,他算幸福的,因为有老伴在身边。
老伴告诉他,孩子们给他买了新衣服,等他回家试试呢。何兵海不知不觉红了眼圈。
高楼在见证
晚上,工地活动板房里的灯光明亮温暖。
风吹过旷野,在高高矗立的门诊楼和住院楼里游走。
还要一年多的时间,这些楼才能完全竣工。也就是说,侯兰柱他们还需要在这里工作很长一段时间。
他们身在异乡,孤独却不孤单。
对亲人的思念随着杯中酒咽下肚,侯兰柱、蒲国庆和陪他们过年的张法刚几个人,看着窗外的工地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们说起刚开始打地基的时候,地下水位高,而且侵蚀力强,他们用的是临海盐渍地区抗强侵蚀混凝土;他们说起施工中的困难,住院楼的各种管道特别多,他们采用国内先进的技术,优化了施工方案;他们说起电子加速室的墙体,厚度达到3米,这样厚的墙很少见……
年,已经过完了,忙碌的日子又要开始了。
一顿年夜饭可能无法抚慰他们一年的辛苦,一个视频电话可能无法排解对亲人的思念,但是这些正在崛起的大楼,见证着他们的付出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