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3日
第17版:17

“乐成”烟云

●先秦时期,“乐成”以九河之间中心城市的名义出现; ●河间郡治所迁移之前,“乐成”一直是河间的代名词——

吕永森

“乐成”,寓意吉祥,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它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以九河之间中心城市的名义出现。当时“河间”一词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代表“河间”的中心城市就是“乐成”。所以,直到河间郡治所迁移之前,“乐成”一直是河间的代名词。就像瀛州镇是河间的治所,乐寿镇是献县的治所、小范镇是武强的治所一样。

“乐成”遗址位于献县河城街镇魏村村南。

这座城市是如此的古老,三晋古玺“乐成府”就是证明。它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是燕赵大地上一座著名城市。

“乐成”,做为先秦至北魏,九河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延续至公元487年。人们还来不及书写它的历史的时候,它竟轰然成了历史的废墟。

“乐成”之初

“乐成”的具体建城时间不得而知,但当那方““乐成”府”古玺出土的时候,它确切地说明“乐成”这座城市在春秋时即已存在的历史。到战国之时,“乐成”已同南边的邯郸、北边的蓟城一样,发展成了燕赵大地上的重要城市。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也随之而来。

根据《战国策》记载,公元前311年,秦赵之间发生了著名的“割河间以事秦”事件。

这时的赵国正在赵武灵王领导下崛起。赵武灵王在历史上实行了赫赫有名的“胡服骑射”,通过武灵王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赵国成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如此一代英豪怎么会向秦国屈服呢?赵武灵王时代是赵国最强大的时代,秦国当时还没有成为超级大国。“割河间以事秦”这件事,已有众多学者怀疑不是发生在武灵王时期,但这并不妨碍此次事件的真实性。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把河间(乐成)做为封邑封给了吕不韦。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吕不韦想攻打赵国。十二岁的少年甘罗自告奋勇,出使赵国,对赵孝成王进行游说。赵王很害怕强大的秦国,立即割出五座城池来扩大吕不韦在河间的封地。

公元前238年,有人向秦王告发嫪毐不是宦官,常常和赵太后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还说若是秦王死去,就立这儿子继位。秦王赢政严查此事,恰巧的是此事与相国吕不韦有莫大关联。赢政族诛嫪毐后,也想趁机杀死吕不韦,但因种种考量,暂时没有。

公元前237年,赢政终于免去吕不韦的相邦,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又一年后,迫令吕不韦自杀。也就是在这期间,即公元前237年前后,吕不韦的“河间封地”被秦统一入中央政府。自此,以“乐成”为首的河间十多座城市在秦统一全国前,提前进入帝国的统一版图。秦国统一此地区后,在“乐成”建置了“河间郡”。从此,正式奠定了“乐成”作为河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辉煌时代

“乐成”最辉煌的时期是两汉。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封建河间国,以刘辟疆为河间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河间国,或许这可以看作为“乐成”的“辉煌预热”。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子刘德就封河间。到达国都“乐成”后,立君子馆,筑日华宫,延聘毛公、贯公、颜芝等儒学大师,搜集佚书,大力复兴儒家文化。在献王身体力行下,“乐成”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之一,大批先秦典籍在“乐成”得到重生。

在拯救先秦典籍的过程中,献王刘德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正是在献王实事求是精神指导下,以《诗经》《左传》《孝经》《周礼》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才得以在中华文明史上散发出永恒的光辉。民间学者毛公被刘德聘为博士。他倾毕生之力,完成《毛诗》二十九卷、《毛诗诂训传》三十卷,终于使这部伟大著作在秦劫火后复生。《毛诗》是唯一流传下来的《诗经》,对后世影响深远,故《诗经》又称“毛诗”。

后人对献王刘德拯救中华文明的贡献十分敬仰。东汉班固评价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夫惟大雅,卓而不群”。宋司马光评价说:“微献王,六艺其遂翳乎!故其功烈,至今赖之。”乾隆帝评价说:“三雍曾著称,五经也赖显。”而实事求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更发挥了巨大作用。到清朝时,实事求是被乾嘉学派奉为治学圭臬,并将之发扬光大,对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现代,实事求是被中国共产党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的哲学高度。1941年,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述,实事求是从此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

进入东汉,光武帝刘秀因为相信“得不得在河北”的预言,“乐成”也很快成了他的根据地。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明帝封皇子刘党为“乐成”王,永元二年(公元90年),汉章帝封皇子刘开为河间王。东汉以“乐成”为国都的河间国成为东汉帝国内部一个地位特殊的藩国,这份特殊使得两个河间王子由“乐成”进入长安,成为帝国最高统治者。

公元147年,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定策禁中”,令羽林持天子节杖,用王青盖车迎河间王子刘志入宫,是为桓帝。汉灵帝的继位同桓帝大同小异。桓帝死后无子,窦太后与其父窦武再一次“定策禁中”,他们相中了河间解渎亭侯刘苌的儿子刘宏。刘宏十二岁,又是一个小孩子皇帝。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升任)辅政,不过照前例办理而已。于是“车班班,入河间”,刘宏在无知的状态下成了帝国的皇帝。

桓、灵二帝均在少年时代就远离了家乡。就要入宫当皇帝了,这实在是又新鲜又陌生。他们懂得什么是天下吗?他们了解宫廷里的险恶吗?他们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吗?可是,他们的心里还来不及准备一下,就出发了。“乐成”望不见了,京师很遥远,皇帝的仪仗前呼后拥,父母担忧的目光被远远地甩到了身后。

“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梁。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相怒。”东汉的这两首民谣形象地道出了桓、灵二帝的可悲之处,而“乐成”又到了易主的时候了。

不过东汉的时候,“乐成”除了政治的漩涡,还有文学的亮色。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张衡来到“乐成”,任河间国相,他在此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抒情短赋《归田赋》,而他在“乐成”创作的《四愁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品。至今,在献县“乐成”遗址,还有著名的张衡读书台,诉说着这位科学家、文学家的政治抱负。

兴废不由人

三国时代,“乐成”成了曹洪的封地。魏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封曹干为河间王。而“乐成”真正再次搅动历史已经是西晋。晋朝的河间王有七位,但没有哪一位来得比司马颙恶劣。司马颙,对不熟悉历史的人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人,但正是这个陌生人竟然是中国历史上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巨大灾难的参与者与制造者,而那次长达十六年的巨大灾难更是使中国陷入数百年大分裂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公元277年,司马颙由太原王改封为河间王。皇帝让他去镇守关中。晋代“石函之制”规定,不是皇帝的嫡亲不允许镇守关中。《晋书》中就说:“非亲亲不得都督关中,颙于诸王为疏,特以贤举。”对司马颙来说,他那非同一般的政治头脑现在只差一个机会,只要机会一来,那他司马颙便可以掌握天下。机会终于来了,皇后贾南风的专权乱国给司马颙们打起了一面“清君侧”的正义大旗,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开始了。公元304年,司马颙都督晋朝中外诸军事,一切军国要政,皆出其手。

司马颙死了之后,彭城王司马植的儿子司马融作为司马颙的嗣子到了河间,但被改封成了“乐成”县王。然而“乐成”的辉煌已经不再,虽然还是河间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朝的时候,“乐成”反复成为多个政权的辖区。饱经战乱的“乐成”已经抵不住破坏,也抵不住政治的风暴。公元487年,北魏政权决定河间郡的治所迁离“乐成”,迁至乐寿亭城,不久后,再次迁至赵都军城。“乐成”至此堙废。

如今“乐成”遗址是省级文保单位,为农田所覆盖,石黄高速也在遗址上穿过,而众多秦砖汉瓦的碎砾还在记忆着两千年前的辉煌。

2021-02-23 ●先秦时期,“乐成”以九河之间中心城市的名义出现; ●河间郡治所迁移之前,“乐成”一直是河间的代名词——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4053.html 1 “乐成”烟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