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9日
第12版:12

女方强势的“两头婚”家庭:

害怕头胎生女儿 拒绝外地女婿

浙江农村的春节宴请

早在明清时期的江南,介于婚嫁与入赘之间的婚姻形式便已诞生。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年,“两头婚”在江浙沪的部分地区开始流行,江苏南通称之为“不嫁不娶”,苏州常熟叫“两头蹲”。在传统秩序与现代文明交汇的农历新年,这些夫妻通常要吃两顿年夜饭,承担双倍的走亲任务,而春节里日常的“催生”话题,也因为冠姓权显得与众不同。

年夜饭与冠姓权

每年,孙茵和丈夫要吃两顿完全不同的年夜饭。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在婆婆家,吃一桌平常的上海菜,到第二天,自家父母会准备几道复杂的东北菜,比如肉在鸡蛋薄饼里裹得层层满满的金丝卷等。

孙茵小两口规划过,结婚第3年要孩子,今年正好到了。年夜饭上,之前一直态度温和的婆婆主动张了口,聊起自己当年带孩子的事,顺势就说:“你们什么时候生呀”。

“就今年。”小两口的回应让婆婆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孙茵和丈夫想好了一个女孩名字,男孩名还没想到,婆婆听到只说,要看看有没有重名的,不再多说。

“催生”是春节期间的常见话题,但在这个“两头婚”家庭,孩子的性别其实更敏感。“只能看天意了。”孙茵不希望出现第一胎生女孩第二胎生男孩的情况,因为按照事先约定,将来两个孩子第一个跟男方姓,第二个跟女方姓。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为避免与婆家生出纷争,“可能到时候(先出生的女儿)还要改姓,与弟弟互换。”孙茵说,她自己不在乎,就怕女儿在意,但也没其他解决办法。

自新世纪之初起,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以苏南、浙北农村为代表的长三角部分地区,“两头婚”渐成一种主流婚姻模式。孙茵老家在东北,但从小在上海长大,她婚前便和丈夫商量,不出彩礼不出嫁妆,双方讨论好孩子的数量和姓氏即可。直到去年看到新闻,她才知道这叫“两头婚”,上海丈夫的反应也差不多,“这不就是正常的现代婚姻吗?”

和孙茵家一样,“两头婚”通常不安排彩礼和嫁妆,婚前协商另有重点:孩子要生两个,一个随父亲姓另一个随母亲姓,多数时候,第一胎随男方姓。

孩子姓什么如果没提前定好,有时会引发持久的“战争”。杭州萧山的王君原本有第二个孩子的冠姓权,她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姓,让两个孩子都随丈夫姓——她担心孩子不同姓,爷爷奶奶会有所偏爱,两个孩子长大后因此不合。有半年时间,她和父母一聊到这件事就发生争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一些老人会指定跟自己姓的孩子继承自己财产。有学者在苏南调研发现,有老人去幼儿园接送孩子,只接走了同姓孙子,却不管异姓孙女。

对王君而言,还有更现实的事。如今,大儿子上一年级,住在公公婆婆家,小儿子上幼儿园,住在王君父母家。两个儿子的户口分别在两家,未来两个孩子怎么上一所学校还是问题。夫妻俩也因此分居,王君每天只能通过视频叮嘱丈夫,多带大儿子出去玩,吃好些,早点睡。

因为过年,一家四口也短暂聚到了一块,在王君娘家住两天,再到婆家住两天。在两边,都没人提起两个孩子未来上学的事。王君的愿望就是努力挣钱,和丈夫买套自己的房,将来把两个孩子都接到身边。

争议太多,有时人们也用抓阄来决定姓的归属,杭州余杭的邓丽家就是这样。今年是邓丽结婚的第7年,他们现在还只有一个女孩。7年前她家中了签,得到孩子的冠姓权。

抽签仪式是在医院举行的,邓丽拿了两张纸,写上自己和丈夫的姓,揉成团,最后挑出了她那个。他们在10分钟内就确定了孩子的名字。说是仪式,其实两家人都没把抽签当回事,因为原本打算生两个孩子,当时只不过求一个公平的过场。如今女儿逐渐长大, 自己工作也忙,至少一段时间内,他们不打算生二胎了。

两边老人倒也没催。今年过年的饭桌上,大家讨论的也就是现在这个孩子该上哪所小学。

邓丽觉得是因为当地“两头婚”实践时间久,走过了一段探索期。从前总有争姓闹翻的家庭,包括她自家一个远房姐姐,孩子一个月大,因为男方工作前景好,婆家想要撕毁孩子随女方姓的协议,最后离婚收场。多年后,男方想过复合。远房姐姐则拒绝复婚,她觉得带孩子最辛苦的几年都是自己度过的,何况为了这事离婚,证明对方也不那么爱自己。她至今没有再重组家庭。

什么都是双倍的

每年农历新年,“两头婚”的夫妻通常要吃两顿年夜饭,走双倍亲戚,当然,孩子也能拿双份红包。整个婚姻里,他们享有的家庭资源与人情负担似乎都是双倍的。

结婚以后,周杰和妻子过年几乎都在吃饭和吃饭的路上度过。在他们老家江苏南通有喝年酒的习俗,家里摆上六七桌宴席,请遍亲朋好友。今年因为疫情,年酒规模缩小,一些亲戚不再互请,但他们也得吃上很多天。

夫妻俩平常生活在上海,过年是集中拜访亲戚的时间,哪边都不好怠慢。今年初四,周杰大伯家跟妻子的大姑家同一时间宴请,他们住在妻子家,就去了妻子那边。

如果不是“两头婚”,对周杰来说,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情需要维系——丈母娘家的亲戚不用去,和自家亲戚有冲突的,也是以自家为主,没有人会说什么。

苏南当地采取“两头婚”的,通常是女方家庭条件稍好,像周杰这种男方条件更好的很少。周杰一直跟着母亲长大,母亲是最早的一批下岗工人,后来做生意,攒下了千万身家。妻子家则相对普通,在村里经营一个小布厂。

周杰之所以同意“两头婚”,很大一个原因是,他和女友高中就恋爱了,上大学时,妻子就和母亲关系特别好,知道妻子的爷爷奶奶想要一个孩子的冠姓权,周杰家也就答应了。

周杰妻子的老家仍有攀比彩礼之风,“两头婚”也不例外。周杰结婚前,丈母娘就提过,谁家给了48万元,谁家给了58万元。周杰的母亲原本没想准备彩礼,听完索性给了88万元。没想到,周杰把彩礼送过去,丈人丈母娘不仅全数返还,还额外添了88万元,这些钱最后全都落入小两口账户里。

杭州余杭的邓丽说,“两头婚”出现前,独生女的家庭会招外地女婿,本地男孩也娶不到本地女孩。“两头婚”让难解的金钱算术题有了答案,“也算是解救了我,我不用被迫找个外地穷小子做上门女婿。”

“两头婚”里,如果有价值排序,那首位一定是平等。

邓丽婚前第一次请公婆来家里,对方拿出黄金首饰,她父亲当场就把话挑明,说不应该收这些黄金,但拿来了也就不驳心意,第二天,父亲去了对方家,回赠了价格更高的黄金饰品给未来女婿。

婚礼也有讲究,在邓丽老家余杭,即使办两次宴席,也有主次之分,晚上那场才算主婚宴。两边都想要晚上办,谁也没妥协,最后索性办了两场主婚宴。婚宴上菜的档次,提供的烟酒,双方也在暗自较劲,“我们家肯定不会比你们家差。”

即使男方家资产殷实,也不一定能娶到传统意义上的“媳妇”。邓丽的闺蜜就是这样,男友家资产过亿,但闺蜜父母拒绝独女嫁出去,说的话也很坚决,虽然比不上对方,但自家也有好几套房,有几个店铺,“女儿这一辈子不靠你们家,也能衣食无忧”。

事情闹到最后,双方都给孩子介绍了别的对象,甚至安排孩子出国,最终还是抵不住两个年轻人要结合。男方家被迫让步,结了“两头婚”,只有一个要求,第一个孩子必须随男方姓。后来婚礼办了两场,所有的流程走了两遍,婚房也弄了两套。

而到了过年,平等就意味着两顿年夜饭。几乎所有“两头婚”夫妇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时间也要追求公平,夫妻今年除夕在男方家,那明年就换成在女方家。

去年,邓丽大年二十九在公公婆婆家过年,年三十在她家。今年就换过来,二十九在她家,年三十在婆家。

女性的“解放”?

与传统以男性为核心构建的家庭关系相比,“两头婚”看上去双方更加平等。但不是所有女生都喜欢“两头婚”的模式。

24岁的李玫就不喜欢。李玫表示,她的亲姐姐结婚4年,既要作为儿媳参与丈夫家的事务,也承担自家的主人公角色。

在李玫老家浙江嘉兴,同样有年酒风俗。在年前,姐姐两头都要跑。李玫回家后,则更多在睡觉,懒得走亲戚,“太麻烦了”。

作为长女,李玫的姐姐被李家赋予着延续香火的责任。和家乡大多数“两头婚”的女性一样,姐姐“需要”生两个孩子,继承双方的姓氏。但生完第一个,姐姐并不想再生第二个,也为这件事和父亲发生过多次争吵,这两年父亲才逐渐想开,知道现在抚养一个孩子要付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和过去不能比,才不再提生二胎的事情。

李玫说,当时姐姐也想按传统婚姻模式嫁出去,但家里不同意。得知姐妹两个都想“嫁”,奶奶焦虑地睡不着觉,说孩子如果不姓“李”,她家的香火可就断了。

为了这事,姐姐和姐夫分了手,但两年后,对方答应“两头婚”,他们才又在一起。

看着姐姐的忙碌,李玫就觉得“两头婚”对女性也没有解放意义。事实上,家里对姐姐强势,也是因为李玫是更不听话的那一个。李玫觉得生孩子也不是必要的,妈妈听了总说,“不生孩子怎么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女人?”

但李玫坚持,家里也管不了,只好把期待都放在姐姐身上。李玫渴求的是基于爱情的结合,活得独立自主,她觉得姐姐仍旧困在家庭和道德的枷锁中。

在“两头婚”的现实样本中,也有女性觉得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权利。西北姑娘赵颖,她的丈夫来自江苏南通,两夫妻独自在武汉安了家,赵颖后来才从小姑子那里知道,自己的婚姻属于“不嫁不娶”。

赵颖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男孩,跟着男方姓,生孩子之前婆婆连名字都想好了。儿子出生后,婆婆就主动提出来,第二个孩子的名字中可以带上她的姓。赵颖觉得,要是提出第二个孩子随自己姓也不会遭到反对,因为她已经生了男孩。

那些生女孩的家庭就不那么走运了,赵颖丈夫的表妹生了一个女儿,婆婆都没有抱过孩子。而丈夫的表姐头胎生了女儿,之后是个儿子,按之前的协商头胎随男方姓,二胎随女方姓,但男方更想男孩继承自己的姓,两家至今仍闹得挺僵。

相比之下,赵颖的现实压力小多了。但今年跟着丈夫到南通过年,婆婆一直在说南通的教育好,“谁谁家的小儿考到了哪里哪里”,公公也说,要不然让孩子回南通上学。

儿子的户口现在跟着赵颖落在老家西安,婆婆一直不高兴,小两口说在城市里上学方便,婆婆才勉强接受。今年婆婆又谈起落户上学的事,赵颖又挡回去,“小孩上学要辅导作业,奶奶辅导不了。” 老人也就不再说了。

赵颖和老公在武汉打拼,公公婆婆似乎心里也清楚,过去大半年小两口没怎么挣钱,暂时没条件生二胎。但正月初三的饭桌上,公公还是没忍住提起了这茬,“要是两个孩子就好了,以后过年一边一个,你们生了我们来养。”

赵颖笑着回应,可以先把儿子放这里一个星期试试,“这几天你们都已经忙死了。” 公公也笑了,继续招呼她吃菜,不再说什么。(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极昼

2021-02-19 女方强势的“两头婚”家庭: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3797.html 1 害怕头胎生女儿 拒绝外地女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