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钱”已成国内互联网公司拜年的唯一方式。
在2021年春节红包大战中,“微博”1亿,“微视”5亿,“支付宝”5亿,“今日头条”10亿,“京东”10亿,“抖音”20亿,“快手”21亿,“百度”22亿,“拼多多”28亿。记者粗粗算了,今年主要互联网公司发出的红包就高达122亿元。
虽说互联网公司以“壕”著称,但是,短短几天就送出如此多的钱,这仍然大方得有点让人吃惊。
你抢到几毛
互联网公司发出的红包也有不同,有的公司确实比较有诚意,用户领取就可以使用,有的公司则完全是玩噱头,许多人抢来抢去,最后又因各种隐藏的门槛弃领了,发红包的公司相当于未花几个钱却获得到了惊人的用户每日活跃量、每月活跃量等极其光鲜的数据,未上市的公司可以在新一轮融资中获得更好的估值,那些已上市的公司股价则连续飘红,只有消费者被耍得团团转。
陈小姐对此感触颇深,几年没回老家的她去年春节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大年三十她带着侄子、侄女们抢红包。当年,“快手”取得央视春晚的独家互动合作伙伴资格,号称在除夕晚上发10亿元红包。
忙活了几天,十来个人中,收获最多的抢到了13块钱,最少只有2块多,等到提现的时候,大家发现还要重新注册快手钱包,这意味着要想真正占到几块钱的便宜,你需要注册快手APP、快手钱包两个帐号,一群人大呼上当,最后没有一位领取。而因未帮父母一起准备年夜饭,陈小姐也没少落家人抱怨。
套路太多没诚意
今年同样如此。对于像“微信”、“支付宝”等离不开的APP,人们抢到红包后可以方便地放在自己的钱包里,那些可有可无的APP或者有无支付并不影响主要功能使用的APP来说,大家抢完红包后弃领仍将是大概率事件,像“拼多多”等经常游走在“欺诈”消费者边缘的APP所发的28亿红包很可能继续保持其套路本色,一位网友就不无嘲讽地说:每位用户分1000块,但你要先找10000个好友帮你助力!
至于弃领比例到底有多高,记者不得而知,保守估计不会低于四成,换句话说,122亿的红包至多只有70亿左右被领取。值得注意的是,许多APP都要求24小时内领取,过期退回,无形中又对用户设置了一道门槛。
发现被套路的用户开始用“脚”投票。2015年,微信摇一摇加微信红包让微信快速崛起,支付宝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近年来,红包营销的金额猛增,但效率却在急剧下跌。
一家知名自媒体评论说,即使春节的回报越来越低,仍是每家互联网公司不得不打的一场仗,春节就是互联网的“凡尔登绞肉机”,几十上百亿砸进去,都掀不起多少风浪,但谁要是敢不打,就一定会输的很惨。
事实上,即便你不厌其烦,注册一个又一个帐号好不容易领取已抢到的红包,互联网公司仍然是最大的赢家。
发红包仍将继续下去
不久前,在社区团购疯狂的时候,不少人注意,“盒马生鲜”、“美团买菜”、“十荟团”等几大平台上,一分钱一筐的鸡蛋,不要钱的大葱,免费领的水果,低价低到不可置信的各种生鲜水果,羊毛多到薅不完,前提是必须扫码通过手机APP购买。
乱象的背后是各大互联网公司在获客方面的焦虑。
早些年间,一个APP获客成本可能只有区区几块钱,但后来不断水涨船高。2018年,“小米”上市时,雷军在招股书中透露的获客成本已经在100元以上。去年,“瑞丽医美”在招股书则披露了医美行业的获客成本,大约为700元。
而近来站上风口的在线音乐教育赛道更是用钱垒起来的。一位从业人员曾透露,投放广告获取一个电话号码的成本大约在300元-500元之间,北上广深等地区则高得多。平台根据这些号码联系用户试听课时,只有六成用户可联系上,40%用户会接受推荐,最多有十分之一的用户付费,折合下来,平均一个新付费用户的广告投入高达5000元。
若按实现5000万新增用户计,烧掉70亿元后,不考虑配套的营销投入,平均获客成本不过140元,这样算下来还是很划算的,更不要说还有漂亮的用户每日活跃量、每月活跃量等光鲜的数字了。
如此看来,这场红包大战还会继续下去,唯一的不同的今年可能是这几家唱主角,明年又换成了另几家,甚至出现一些新的面孔。
据“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