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欢父母膝下、过年回家团圆,是每个人的殷切期盼。然而,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很多在沧州打拼的外地人,选择就地过年。
(据2月9日《沧州晚报》4版)
回家吗?
2021年的春节,一定有人问过你这样的问题。
回家吗?
身在异乡的你,一定也这样辗转自问过。
打拼一年了,遥望一年了,路的那头,有父母的期盼,有孩子的渴望,有依偎的时光,有团圆的家宴,怎能错过这一年一度的团聚?
回家——团聚、过年,是每个离乡者绕不开的关键词。
这些词背后铺排的场景,曾湿润过多少人的目光。
所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所有异乡打拼者的信念。
所以,故乡再远,也要回去看看,是所有游子最揪心的牵念。
所以每到过年,浩浩荡荡的回乡大军就成了一道风景;所以每到过年,中国就有了世上最独特的热词——春运。
故乡在那头,打拼的你在这头,中间,是千里迢迢的路和思念。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游子们不约而同,向着家的方向,向着亲人的方向,如候鸟,奔向温暖的太阳。
可今年不一样了。
今年,有更多的人对团聚有了更全新的理解,对过年有了更全新的体验。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选择了“就地过年”。
情怀依在,只是他们更明白,有了自己的留守才有了大家的安定。
牵挂依在,只是他们更懂得,短暂的分别是为了更长久的团圆。
“不给国家添麻烦”“隔空隔不了爱”“等疫情过去了,什么时候都可以回去”……
他们是明理的父母,他们是有担当的儿女,他们是懂事的学子……
2020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留存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无论角色大小,每个人都对温暖和爱有了全新的释义。
我们在抗疫战斗中刚刚得到喘息,我们以最大的警醒,防备着病毒的再次肆虐。
这场战役让所有人都明白,一个人遵从于集体的召唤才有了共克时艰的光明。
每个人都在自律中保护好自己,才会有全民防疫的胜利。
当责任、担当融进过年的新义,当团圆与大众健康相连,一个人的年就不再是一个家庭的团圆。
“响应号召,不给国家添乱”,这是对家国最大的成全。
“好好上班,不要惦记我们”,这是对游子最大的理解。
所有的成全和理解,都是温暖的力量,支撑起打拼者一个又一个奔跑的明天。
因为这份爱,我们才奔波得那么有力量,即使遭受挫折也会一次次奋起。
因为这份爱,我们才会遥望再遥望,即使回不去也要看看故乡的月亮。
灯火温暖,有梦可做,心在一起,哪里都可以过年。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白居易说,大抵心安即是家。
身在异地的你,就来个“云问候”“视频宴”吧!
等到春暖花开,你会发现,久别的亲人依然为你敞开家门,桌上依然摆着你爱吃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