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不进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体耐饥饿极限是多久?
人的身体由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在辛勤地工作,但工作不是无偿的,得给它们提供能量、营养,不然它们就没力气干活。
这些细胞需要的养分都来自于我们吃下的每一口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进入身体内,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细胞内。一旦没了食物,细胞就没了工作的动力,你的身体就会发出信号,让你感到疲惫,产生想吃东西的欲望,这就是饥饿。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如果8到12小时没有进食,身体的葡萄糖储备就会耗尽,之后身体会开始将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当葡萄糖和糖原都耗尽后,身体将开始使用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
Part.2 人类的饥饿极限到底有多长?
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饥饿极限。
2006年,日本徒步旅行者内越光孝在一次登山旅行中失踪,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存活了24天。2011年,瑞典男子彼得·斯凯尔伯格在一辆被埋在雪下的汽车里被发现,他靠吃雪存活了两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个例当成是人类耐饥饿极限。因为这只是一个个例,每个个例的情况都很特殊。要想得出科学的答案,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统计,甚至科学实验。
1944年二战期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凯斯博士进行了一次人类史上第一次,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饥饿实验。他招募了36名志愿者,进行了饥饿实验。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2周基线控制阶段;24周饥饿阶段,通过控制饮食使每个参与者平均减去饥饿前体重的25%;恢复阶段,试吃各种康复性饮食。
饥饿阶段中,每个人吃的食物一样,包括全麦面包、土豆、胡萝卜、通心粉等,这些都是高碳水、低蛋白的食物,热量控制在1570大卡,是正常成年人所需热量值的一半。
不仅如此,他们还得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每周至少步行35公里。这种情况下,每个人消耗的热量比吃下去的热量还要多,进入了消瘦、疲惫的饥饿状态。
实验过程中,4位志愿者由于没有严格按照实验规则进行节食及运动,所以他们的数据没有被用于结果分析。其他志愿者中,部分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患上了抑郁症、歇斯底里症和疑病症。
虽然这个实验没有饿死人,志愿者体重只是减少了原体重的25%,但后果却非常严重。经过恢复期,这些志愿者虽然恢复了原有的体重,但他们的体脂含量超过了节食前的水平,达到了原来的140%。
最终,研究者得到了一个对营养学影响至深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极端节食,并不能达到健康减肥的效果,后期反而会暴饮暴食,结果导致体脂含量增高。
这个实验只能被称为半饥饿实验,并不是极限的饥饿实验,所谓的极限就是离死只有一步之遥,那我们是不是就没法知道人类的饥饿极限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依旧可以通过统计以往历史事件中的有效数据,得到一个推测的数值。
Part.3 能饿多长时间?得看这个指标
Jeya Henry是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营养学教授。2001年,他发表了一个关于人类饥饿极限的研究,当然不是做人体实验的研究,而是通过体重指数(BMI)的数据进行分析。
什么是BMI?1870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奎特莱指出,体重(以千克为单位)除以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即BMI= (W/H^2 ),是最不受身高影响的测量整体体重的方法。大部分的研究人员使用BMI来定义肥胖,或者用来看BMI和社会健康的关系。
1981年,Garrow 在BMI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分类方法:BMI=20—24.9为0级;BMI=25—29.9为1级;BMI=30—40为2级;BMI>40为3级。BMI在0级,意味着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如果大于30,则意味着身体可能出现了问题。
虽然BMI值的上限不能说明健康问题,但它的下限确实可以说明健康问题。而如果把BMI的下限值计算出来,我们也许就能知道人类的饥饿极限值到底是多少。
怎么计算BMI的下限值呢?
首先得确定BMI的模型,而确定模型需要数据,数据从哪来?
Jeya Henry统计了历史上有科学记录完全禁食的人的身高以及体重变化数据,其中一些人甚至被活活饿死。他发现,平均来看,男性的BMI低于13,可能会丢失生命,而女性BMI的下限则是11。
为什么女性的BMI下限值更低呢?
有研究表明,在饥饿的时候,女性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失去更少的蛋白质,这意味着,相比于男性,女性可以忍耐更长时间的饥饿。
除了男女蛋白质代谢不一样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男女的脂肪储备不一样。脂肪是一种高能量的营养物质,是饥饿时主要的代谢燃料,而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脂肪储备。
据《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