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2日
第17版:17

让沧州地方志“活”起来

●开办“民国《沧县志》解读”系列讲座,讲述民国时期沧州人的衣食住行; ●制作“民国《沧县志》标签版”,让“读志”“用志”更方便——

沧州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沧县志》

工作中的吴树强 魏志广 摄

本报记者 马艳

在人们的印象中,地方志或许就是一本本躺在图书馆、档案馆的偏僻角落,落满灰尘,鲜有人翻阅的书籍。近日,沧州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推出了“民国《沧县志》解读”的系列讲座,引起沧州市民的关注,也让这本记录沧州的地方志,走进了21世纪20年代普通沧州百姓视野中。

吴树强从书中选取民国时期沧州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沧州大地那些渐渐远去的生活片段。吴树强说:“在没有手机,没有照相机、录像机的时代,地方志通过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印记。一个地区的地方志就是这个区域的地方通史,经过后人不断修史,不断扩充内容,沧州故事在一代又一代沧州人手中传承。”

沧州地方志里藏了什么故事

吴树强介绍,现在存世的《沧州志》的版本,主要有明万历时期、清康熙时期、清乾隆时期、清咸丰时期,以及民国时期编纂的几个版本。

明万历年间《沧州志》共有8卷,清康熙年间共15卷,清乾隆年间共16卷……民国时期的《沧县志》保留16卷的格局。历朝历代,《沧州志》经过不断的修订、扩充,内容越来越丰富。

民国时期的《沧县志》是民国22年(1933年)修订,包括4大类:方舆志、经制志、文献志、事实志,共16卷:疆域、河流、建置、古迹、赋役、行政、职官、人物、艺文、宗教、生计、礼俗、金石、轶闻、志馀、大事年表。2000多页的内容记录了沧州民国时期的历史信息,镌刻着沧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每次翻看这本民国时期的《沧县志》,吴树强的眼睛都会不由自主地放光,书中记录的那些故事、那些场景好像都听家里的长辈们说起过;书中记录的一些童谣谚语,小时候也不知在村里听过多少遍。

“衣食住行”中的沧州记忆

民国《沧县志》卷十六《生计篇》,对当时沧州人的衣食住行有很细致的记载。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远,不少年长的沧州人对于其中的场景还有鲜活的记忆。吴树强就从“衣食住行”这些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为《沧州志》系列讲座开篇。

吴树强觉得民国《沧县志》正处于古今中西的交汇点上,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这本书是民国22年修订的,这时距离清朝灭亡仅20多年,此时西方的思想、知识逐渐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比如在民国《沧县志》的目录中,卷一“疆域”的小节中,就有一项标注为“经纬度”。

“经纬度”这完全是西方地理的表述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西方的自然地理知识已经开始被我们引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在这一时期交汇、融合,也体现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中。

民国时期沧州百姓的穿戴是怎样的呢?

据《沧县志》记载,沧州不产麻丝,南皮等地为产棉区,农家妇女自轧、自弹、自纺、自织,织成一尺来宽的布面,当时名为窄面粗布。再加工成靛蓝,做成衣服,一穿就是十几年。

当时,各种西方的轧棉机、弹棉花机等已经引入我国,洋布已经出现,但是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是穿粗布衣裳。至于绸缎、呢绒、罗纱、绫锦,这都是当官经商的有钱人才穿得起的。

民国时期,沧州百姓的伙食如何?

据民国《沧县志》记载,当时沧州百分之四十的耕地都种了小麦,但是吃得起白面的人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沧州城里也有稻米,但是不是本地土产,所以价格比小麦更贵。

老百姓吃的最多的还是杂粮,玉米面占大多数,小米面次之,红粮面又次之。

虽然沧州城内百姓的生活水平不高,可是城内不乏大小酒楼饭庄。据民国《沧县志》记载,沧州城内有名的酒馆饭店就有三十几家,有些老字号的特色菜,甚至比得上北京、天津的美味佳肴。

沧州城中的百姓都住什么样的房子呢?

民国《沧县志》把当时沧州城内的房子分为6类。“最上者砖壁瓦瓴。次者砖壁平顶。再次两山用砖,前后用坯。再次壁基砖砌,壁身坯垒或板筑。再次为泥壁,以湿土和麦秸垛垒而成。”

民国时期,沧州的水陆交通也非常便利。

沧州作为大运河流经城市里程最长的城市,从南向北分布着大小码头十几个。漕运历来是运河历史中重要的一页,近代更有“北达津沽,南通齐鲁,粮米布帛有江浙而来往京师”的繁荣。

据民国《沧县志》记载,津浦铁路1912年通车,长途汽车北通天津、南至德县,东抵盐山,西达石家庄。但是,乡村道路却鲜有修建,每逢雨季,全境半数都沦为泽国。

如何开发利用好沧州地方志

中国有句古话,“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足以体现地方志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更好地“读志”“用志”,是古老学科在新时代遇到的新课题。

繁杂的古籍资料不加以整理、分类和编纂,后人使用起来会非常不方便。吴树强告诉记者,文献信息的分类与编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各类文献信息的内容和属性,准确定位,找到关键索引,快速查找相关内容。

为了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查阅沧州地方志,吴树强给民国《沧县志》的每一页都做了详细的标注。打开吴树强编辑的“民国《沧县志》标签版”,你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你要查找的内容。

沧州辖境古属燕齐,民风淳朴,各行各业名人辈出。民国《沧县志》共有2000多页,人物卷就占其半数。为了让沧州后人更加了解先人的事迹,吴树强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整理这些内容。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吴树强是地地道道的沧州人,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瓦对他来说都是有故事的。

为了弄清“一船明月过沧州”的作者是何朝何人,他和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一起用了一周的时间,在沧州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南京图书馆查阅大量古籍寻找线索,终于找到《夜过沧州》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孙谔的铁证。

他关注沧州各种历史文献的考证,当他找到关于“南川楼”的文献记载,激动地说:“能够得到这些资料,真的太难得了。倘若有朝一日能够修复南川楼,这些都是最可靠的依据。”

每次聊起沧州的文化、沧州的历史,记者明显能感受到吴树强对于这座城市、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热爱。

沧州地方志是了解沧州文化的一扇窗,吴树强希望带领热爱沧州文化的沧州人以此触摸沧州历史、感受沧州文化、领略沧州文明。

2021-02-02 ●开办“民国《沧县志》解读”系列讲座,讲述民国时期沧州人的衣食住行; ●制作“民国《沧县志》标签版”,让“读志”“用志”更方便——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2809.html 1 让沧州地方志“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