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妹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每年暑假,她和几个同事会带着孩子们去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她说,看博物馆,是学习,是沉醉。在时空之间感受夏花与秋叶、苍狗与白云。她和孩子们曾经在西安与唐朝“美女”深情对视,也曾经在苏州的古典园林里流连忘返。
的确,了解一个地方、读懂一座城市,是先从参观当地博物馆开始的。因为,博物馆里珍藏着这个地方的前世今生。
一件件文物,见证了沧海桑田,镌刻着历史的记忆,承载着璀璨的文化,是属于这个城市所有人的集体记忆。
收藏是博物馆的基础,好的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不断扩充、追求更多更好的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重点之一。而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捐赠也是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
我国文物数量庞大,其中很多流落民间。文物捐赠不仅可以使民间文物得到更专业的贮存、保管和维护,而且能丰富馆藏,打破馆藏文物数量常年不变的尴尬,减轻财政负担,充实文物藏品。
一位捐赠者说,这些藏品是他多年来花费大量心血搜集、珍藏的,现在他把它们捐赠出来,让它们回归到博物馆,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让现在的我们以及今后的人们,通过它们跨越时空与我们的祖先对望,还文物真正的尊严。
有的藏品则铭记着一个家族或者一段历史的记忆。在捐赠者心目中,博物馆是藏品的最好归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捐赠的是藏品,展示的是情怀。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向它靠近。
博物馆更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它是城市文明的宣传者,也是城市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新基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当文物捐赠成为一种风尚,当私人记忆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城市记忆,博物馆会更丰富细微地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我们这个城市也会因为博物馆的存在而更高贵、深沉、厚重。
而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穿越时空,阅读山川风物,阅读古往今来,要感谢那些为打造城市的记忆付出努力的每一个人。
开馆6年来,沧州博物馆共收到书画、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等社会捐赠实物900余件。
很多市民将收藏多年的物品捐赠给沧州博物馆,将私人记忆转化为了城市的公共记忆。
(据1月26日《沧州晚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