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5日
第05版:05

一声令下,二话不说,三名沧州医专的老师赶赴新疆支教——

再苦再累也要给新疆孩子把课讲好

本报记者 董芳辰 本报通讯员 于鹏

吴增、李旭、王杏敏(从左至右)赴新疆支教

李旭老师(中)和他的学生

王杏敏老师正在上课

近日,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旭、王杏敏、吴增一同收到了来自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的祝福。

学生们有的向他们汇报期末成绩,有的向他们汇报实习经历,还有的跟他们诉说学习心得。

3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人,去年9月至12月曾去新疆支教,新疆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新疆的天蓝,水美,人淳朴,无边的大漠更让人心胸开阔。”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他们说,支教的这些日子,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

水土不服

“十几页备课资料,我整整看了8天,每一个字都刻进了大脑。”李旭说。

李旭,36岁,是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的老师。

2020年9月份,李旭遵从学校的安排,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同事王杏敏、吴增一起,成为河北省对口支援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教老师。

走之前,李旭得知,到了新疆也是从事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

到了新疆后,李旭才知道,他被安排在了教学岗位,成为了一名人体运动学的授课老师。

身份的转变,让李旭有些紧张。但不管怎样,服从命令,把工作干好,是支教的最终目的。

适应的过程是艰难的。

倒时差就让李旭感到了很多不适。早晨6点,生物钟准时把李旭唤醒,可窗外依然星光闪烁。

中午12点想去食堂吃饭,可那边的开餐时间是13:30,李旭低血糖的毛病又犯了。

他们所在的学校属于巴音郭楞州库尔勒市,气候干燥。每天早晨起来,他都嗓子发干,鼻子冒血丝……

水土不服,李旭的肠胃“罢工”了,连续腹泻一个多星期,肚子疼起来犹如刀绞一般。

一定要把课讲好

但这些都没能让李旭退缩,他最担心的,还是讲课问题。

开课前夕,李旭联系自己在沧州的同事,紧急“取经”。

要讲义,背大纲,要课件……本以为万无一失,没想到,看到新疆教材的一瞬间,李旭就像瘪下来的气球,一下子泄了气。

那边的教材跟河北省的完全不一样,同事的“秘笈”一点忙也帮不上。

眼看着上课的时间越来越近,李旭重新整理思路,一点一点地“啃”起了教材。

“很多年不上课了,知识虽然装在脑子里,但是怎样更好地呈现给学生,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这是第一节课,压力相当大。课讲不好,我没脸回家乡啊。”李旭说。

那段时间,一天之中有15个小时,李旭沉浸在钻研书本里。做课件、翻教材、试讲,核查每一个知识点……

再累也要挺住

王杏敏今年35岁,她和李旭一样,也是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派出的一名支教老师。

她是这次三人支教团队中的一名女教师。

“一声令下,二话不说,三医专人,四号到达,五号上岗,六百课时,七天无休,八十余日,九转功成,十分念家。不远千里库尔勒援疆,集酸甜苦辣咸为一身。”这是王杏敏写在日记里的一段话。

“那边汉族学生只占三成,少数民族学生非常淳朴,让我很受感动。”王杏敏说。

有的学生会直接塞给王杏敏糖和零食,有的学生会三五成群护送下晚课的王杏敏回宿舍。

入疆后,还没来得及买全生活用品,还未欣赏过库尔勒这座城市的风景,因疫情缘故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王杏敏第一次领教了身在新疆的不便。

疫情期间,线上线下同时开课,王杏敏教护理学,看到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她一边上课,一边安抚隔离的学生。

为了提前结课,学校多次调整课时安排,原本一个班72学时的课程要求8周结课。

王杏敏带4个班,最累的时候一周要上56节课。有一次,她累得饭都不想吃,趁晚饭时间,赶紧回宿舍休息了20分钟。

20分钟后,她又站在了讲台前。尽管饥肠辘辘,但她精神饱满,不带一丝疲惫。

奶奶去世

“寒冬里暖气出故障,必须穿着羽绒服备课,凌晨两点睡是常事儿,半夜3点的星星也见过。”超负荷的日子,王杏敏挺了过来。

一天晚上,王杏敏接到亲戚的电话,她的奶奶去世了。她顿时泪如雨下,情绪一度崩溃:她想回家送奶奶最后一程。

王杏敏恍恍惚惚地回宿舍楼,同事李旭怕她出事,在她身后悄悄地护送她到宿舍楼下。

回到宿舍后,看着镜子里通红的眼睛,王杏敏一遍一遍地在心里问自己:我来这里是为了什么,我真的要扔下这些学生回家吗?

“不,不行,我是一名老师。”王杏敏最终用理智克制住了感情。

一晚上几乎没睡,第二天早晨,她用冷水洗了洗红肿的眼睛,又微笑着走进了教室。

她掩藏起悲伤,一如既往地讲课,可是讲到临终护理那一节时,她忽然红了眼圈。

推迟婚期

接到通知要去新疆支教,吴增一半欢喜一半忧愁。

吴增今年31岁,是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体解剖学老师,出发去新疆的日子离他和未婚妻结婚的日子不远了。

他有过犹豫,怕家人和未婚妻反对,但最终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趁着年轻,就要多做些事情,你放心地去吧。”父亲说。

“你想好了吗?你想好了就去,婚期可以改,我也会等你。”未婚妻说。

老父亲和未婚妻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吴增也笃定了信念,打理行囊,迅速了解援疆的具体工作,准备教学资料和生活用品,整装待发。

顺利抵达了目的地后,简单安排好生活的琐事,他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当地学校刚成立不久,师资匮乏,30余名教师承担了全院3000多名学生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很重。

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个别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为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吴增承担了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三个专业5个班、总计270学时的教学任务。

所有付出都值得

每节课上,吴增都要把语速放慢,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地给学生们讲。

有的时候,描述相关的知识点,吴增都得绞尽脑汁地想好一个平常学生们熟知的物件,打一个比方,让同学们更能够牢记。

在认真备课讲课的同时,吴增还抽空向教研室的教授们请教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的盲点,聆听教研室多位老师的授课。

他说:“我既是来教学的,也是来学习的,不同地方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要把这里独特的教学方式再带回沧州的课堂。”

他每天步履匆匆,往返于教室、办公室和宿舍之间,工作最忙时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

虽然辛苦,但每当站到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总能焕发奕奕的神采,保持充沛的精力……

现在,三个人已经结束支教生活,回到沧州,但是支教生活却永远铭刻在他们心里。

“人生有此经历,也是莫大的幸福。”每当忆起往事,三个人都充满了对那段日子的怀念。尤其是支教学生给他们发来问候和祝福时,他们都会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1-01-25 本报记者 董芳辰 本报通讯员 于鹏 一声令下,二话不说,三名沧州医专的老师赶赴新疆支教——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1984.html 1 再苦再累也要给新疆孩子把课讲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