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刚刚吃过早饭的贾宝军,一头钻进了自己的“创作间”研究起篆刻。
贾宝军今年70岁,是黄骅市政法系统的退休干部。
“玩丁老贾”是他给自己取的“艺名”,“玩丁”是他的号,寓意好玩的人,“老贾”是朋友们对他的爱称。
从10年前开始,他自学书法、烙字、篆刻,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追求的欢乐。
不会研墨的“书法家”
贾宝军学书法,还得从10多年前说起。
2009年,当时的黄骅正兴起一股“十字绣”热。
贾宝军为了打发时间,就从网上买了幅2米长的牡丹十字绣,一针一线地绣起来。
5个多月后,他把牡丹图绣好,送给了老伴,算是感谢老伴这么多年对家庭的付出。
绣完十字绣,贾宝军觉得自己一个大男人,不能老绣十字绣,他得干点自己喜欢的事。
因为年轻当兵时,了解过篆书,自己也想学书法,贾宝军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学书法。
但在那之前,他连墨都没有研过。
贾宝军开始练书法的时候,总觉得越写毛笔越拉不开,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写好一幅字之后,他把自己的作品拍给一位亲戚看。
这位亲戚在北京一所大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亲戚说,临摹得不错,就是墨用的不好。
贾宝军这才知道,是自己研的墨太浓了,这也是毛笔越写越拉不开的原因。
哭笑不得的贾宝军,在亲戚的指点下,又上网搜索,才慢慢摸索出了研墨之道。他笑称自己是不会研墨的“书法家”。
用墨越来越讲究之后,贾宝军的字开始写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了。
半年之后,黄骅市政法系统开展书画比赛,他的作品得了三等奖。
第二年,河北省政法系统又开展书画比赛,他的作品又得了个三等奖。
贾宝军把这当成一种鼓励,有了这种鼓励,他的书法越练越带劲,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用电烙铁烙字
自古书画是一家。虽然书法入了门,但贾宝军有个遗憾,就是他不会画画。
学书法的这些年,他了解到了烙画,于是又开始上网搜索研究起来。
贾宝军通过网络了解到,如今虽然有完整的烙画,但少有人把一幅完整的字烙在纸上。
这引起了贾宝军的兴趣,他要在练书法的同时,研究烙字。
当时已经年近70岁的他,天真地跑到五金店买了一把电烙铁,在葫芦上尝试烙字。
但电烙铁的温度实在是太高了,只要稍微往葫芦上一烫,葫芦就会出现一个窟窿,偶尔能烙出个字,也是烫糊的。
贾宝军又自己琢磨着,在砂轮上把电烙铁磨尖了往葫芦上烙,可还是不行,要么一烫就糊,要么一烫就出窟窿。
那段时间,贾宝军没少听老伴唠叨,几十个好好的葫芦,都被他烫毁了。
睡不着觉的时候,贾宝军就琢磨,有没有一种专业的烙字工具。
他上网一搜,还真有。那一刻,贾宝军兴奋得像个孩子,他立刻从网上花几十元钱,买了把专业电烙笔。
有了得心应手的工具,贾宝军开始一遍遍地练自己的手法,终于他能在葫芦上烙字了。
在葫芦上烙字,只是一种尝试,真正的烙字要烙在宣纸上。
贾宝军拿着电烙笔开始在宣纸上烙字,可没想到,电烙笔一碰宣纸,很容易把宣纸点着。
他就尝试着把几张宣纸叠放在一块再烙字,可还是不行。
那段时间,他烫坏的宣纸不计其数。
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他被这个问题困扰得天天睡不着觉,一躺到枕头上就琢磨。
后来他想到,把宣纸贴到空白的纸轴上,也许会解决被烫坏的问题。没想到他一尝试,竟然成了。
困扰了贾宝军很长时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正好朋友送了他一把扇面,掌握了烙字技巧的贾宝军,把李白的一首《将进酒》烙在了扇面上。
捡鹅卵石练篆刻
从那之后,贾宝军写出的作品越来越多,烙出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先写,再烙,他又想到了篆刻。
石头、玛瑙、铜棒……只要是能找到的材料,贾宝军都想和书法创作结合起来。
说起为什么痴迷篆刻,他说,这和书法密不可分。
前几年,贾宝军的女儿送给他一套篆刻的工具。那时候贾宝军觉得篆刻难度太大,就放下了。
疫情期间,待在家里的贾宝军想起了这套篆刻工具。他决定再挑战一下篆刻。
因为学篆刻没有门路,贾宝军想到了街上刻章店的一位篆刻师傅。他到店里跟人家闲聊,但又不好意思问篆刻知识,他怕问了人家也不会告诉他。
正和师傅聊得尴尬时,刻章师傅的爱人买菜回来了。贾宝军趁机开口问篆刻的诀窍,刻章师傅随口说了个“磨针”。
听到这俩字,贾宝军如获至宝,赶紧跑回家,上网搜了起来。
贾宝军在网上搜到了一种工具叫“电刻笔”,他又买回了家。
为了不浪费石材,贾宝军在马路边捡了些鹅卵石,用电刻笔和刻刀在石头上练。
不断的练习之下,贾宝军发现,金玉良石,方寸之间,以刀代笔,以刻代墨,要想尽显文字之劲秀,就要选取合适的工具。
刻章的原材料硬度不一样,用的工具也就不一样:像石头就得用刻刀,更硬一些的石材就得用电刻笔。
如今,贾宝军可以在随手可得的材料上任意篆刻了。
他也给自己刻了个章,取名“玩丁”。
乐在“书法、烙字、篆刻”间
每一天,贾宝军都很充实忙碌,忙着玩,也忙着学。
他练字时注意书法技巧,烙字时他得费尽心思琢磨一幅字的分布和格局,刻字时他又得研究怎么在方寸之间刻出字体的美。
10年时间,他都把时间“浪费”在了这些上面。他觉得自己做的这些都是一种乐趣,他乐在其中。
看着贾宝军的书法作品,很难有人想到,其实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贾宝军说,他喜欢中国各个时代的汉字。就连500多页的《中华汉语大辞典》,他也逐字逐句,看了两遍。如今,他提笔时脑中闪过的都是每一个汉字的含义。
在贾宝军看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歌以咏怀”,看懂了字,就能明白当时的背景,加深对它的理解,犹如与古人对话,与诗人同悲共喜,写出的字也会别有一番神韵。
不管是挥毫泼墨,还是电笔烙烫,亦或是刻刀篆刻,贾宝军用自己的热爱,感悟书法之美、汉字文化之美、艺术之美。
乐在其中的他,也让自己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