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一双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1000元;一随迁子女全家月收入2600元,报兴趣班支出1800元……“寒门贵养”“未富先奢”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鲜见。
(据1月16日《沧州晚报》4版)
别人家的小孩都报钢琴班、小提琴班等兴趣班,自己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狠狠心,报!
别人家的孩子都穿名牌,自己家的孩子不能没面子,省一省,买!
……
“寒门贵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无处不在的“起跑线”,以及“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将许多家长推进了“贵养”孩子的洪流当中。孰不知,“寒门贵养”不是爱娃,而是害娃。
首先,“寒门贵养”难以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当家”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在为这个家辛苦地付出,他们吃苦耐劳,和家长共同为家里幸福生活而努力。“寒门贵养”容易培养“巨婴”和“啃老族”。
其次,“寒门贵养”容易让孩子爱慕虚荣,进而产生攀比心理,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曾经看到一则关于网贷的新闻,一对姐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贵养”之下,过惯了精致的生活。工作之后,姐弟俩先后接触了网贷,很快深陷其中,靠高利息的借贷维持虚荣的生活,最后发展成以贷还贷。
最后,两人共欠贷30多万元,姐弟俩全都无力偿还。还贷的重担最终落到了已经退休的、月薪只有2000元的老父亲身上。
真正的“贵养”从来不只是靠砸钱,而是让孩子精神富足。
作家宋小君在《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中写过:可以不知道路易·威登,但得知道莎士比亚。读最俗的时尚杂志,也读长见识的生僻书。三观要正确,人生观忌狭隘,价值观怕畸形,世界观得宽阔。长期来看,腹有诗书更让人心动。
家长对孩子不应只是物质上的给予,而应是精神上的灌溉。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品质,培养他们好好学习的习惯……
孩子有了这些闪光点,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