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3日
第10版:24

对门缝、窗洞等地方,很多人都觉得“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但层出不穷的意外事故表明,有些缝隙“进去容易,出来难”——

为什么有的缝隙进去容易出来难?

调皮的孩子头被卡住

曾有一则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一名“熊孩子”趁大人不注意,把脑袋塞到了痰盂里,结果却拔不出来了。最后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消防站,消防员将痰盂切开,这才将孩子救出。

为什么有些缝隙进得去却出不来?这个锅,还得人体自身来背。

人的身体构造,决定“出来难”

以人的脑袋为例,当脑袋伸进一些孔洞、缝隙时,上部的脑壳是较为光滑的,摩擦阻力较小,更容易进入。而且圆形的构造更类似一个楔子,会将障碍物向两边挤,更容易挤入缝隙之中。而当我们的脑袋想要退出这些缝隙时,就需要先将方形的下巴探出去。方形的结构相比圆形的来说,很容易被障碍物卡住,因此也更难挤出栏杆。

另一个和身体构造类似的情况就是“吞电灯泡”。本着“能进就能出”的原则,很多人觉得,灯泡能吞进去,就一定能取出来。但其实大家尝试张大嘴巴就会发现:嘴巴张到最大时,舌头会向上顶起,下颌会向前滑动。而当电灯泡被吞入后,灯泡会阻碍舌头顶起。就像是原本的轨道滑轮被塞入了一片木板一样,灯泡塞入以后,嘴巴张开的过程就会受阻,反而无法将嘴巴张到最大取出灯泡。

体表皮肤的弹性,也是“出来难”原因之一

有的人可能会产生疑惑:“有弹性,不是应该更容易进出吗?”。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以手指戴戒指为例,当我们戴上戒指的时候,指尖皮肤是被我们拉紧的,这就导致戴上戒指时,指尖部分的手指会变得更细,戒指也就容易戴上。而当我们尝试把戒指拔下来时,戒指就会拉动这些肉,堆积到戒指前进的路上,阻碍戒指拔出。对于身材比较丰腴的人而言,皮下脂肪越多,就越容易出现这种“戴上戒指拔不下来”的情况。

肢体末端肿胀,也会导致“出来难”

除了人体自身结构和体表皮肤弹性,血液循环导致的肢体末端肿胀,也是导致“进去容易出来难”的一大元凶。人的血液循环都是从心脏出发,到达肢体末端,然后再从静脉返回心脏。当身体的一部分被异物卡住时,血液循环受阻,静脉血液堆积,就会导致肢体末端肿大。刚进入缝隙时,充血还不明显。但是随着进入缝隙的时间变长,这种充血肿胀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被卡住的部分更难取出。

与上面两种情况相比,这种情况会更为危险.一方面,肢体肿胀会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严重,导致被卡住的部分愈加难以取出;另一方面,过长时间的充血肿胀还可能会到导致部分肢体坏死,随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被卡住该怎么办?

首先要记住的是:保持冷静,不要强行大力生拉硬拽,一定要大声呼救。当缝隙卡得比较紧的时候,使用蛮力会导致肢体磨损肿胀,更难从缝隙中取出。

同时尽快拨打119消防电话求助。尤其是对于存在部分悬空状态的人,需要周围的人帮忙撑住肢体,避免身体被“吊住”。

当身体还未出现明显问题时,可以先尝试自救。进去之后出不来的缝隙,一般是宽度和肢体极为接近。这时候就需要冷静回忆自己进入的姿势,尽量按照进入缝隙的姿势,尝试倒着退出缝隙。

这一过程中,如果存在前面说的皮肤褶皱堆积导致退出困难,就需要尽量减慢退出的速度,理平接触部分的皮肤,使用油类液体进行润滑,减小摩擦力。

如果是脑袋卡住的话,在尝试退出时需要注意耳朵的位置。耳朵是向后生长的,这就导致进去的时候容易,倒退出来困难。这种时候自己用手调节耳朵的位置,尽量减小耳朵处的宽度,这对退出缝隙可能会起到一定帮助。

当然,“熊孩子”尽量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不乱钻,才是远离被卡住的最有效方法。

据《中国科普博览》

2021-01-13 对门缝、窗洞等地方,很多人都觉得“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但层出不穷的意外事故表明,有些缝隙“进去容易,出来难”——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898.html 1 为什么有的缝隙进去容易出来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