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吕依霖
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如今很多年轻人成了花呗、借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的“俘虏”,过着“这月借、下月还”的生活。超前消费就像沼泽地,一旦陷入就容易越陷越深,很多年轻人一天花光一个月的工资,父母生病却拿不出一分钱来。消费者开始思考,如此超前消费真的好吗?
(据1月7日《沧州晚报》5版)
(一)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超前消费,透支明天的钱,为今天的生活埋单。这类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而一些信贷公司也在推波助澜,推出信贷产品吸引年轻人消费。
在网上,你购买的每一件商品背后,都有一个专业的包装团队,他们精准洞悉消费者心理,想尽办法掏空消费者的钱包。
他们制造出各种概念,诱导消费者为伪精致的生活埋单。
个体的力量很难对抗这些为消费者量身打造的消费陷阱。为此,在消费时,我们要保持清醒。仔细想想,哪些东西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你是在购买商品,还是在购买商品所代表的符号?
(二)
花明天的钱,买今天喜欢的东西,确实能让人获得即时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很快就会消逝,而后消费者会迅速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于是开启下一轮的买买买。这种状态,甚至会影响人对生活的态度。
过分透支金钱,会让人有一种不踏实感,不知不觉陷入还款焦虑之中。新闻中提到一些消费者,他们不得不详细地标注花呗还款日期、信用卡还款日期和发工资的日期,时刻紧盯着日历上这3个日子,这其实就是一种焦虑的表现。
花钱,要量力而行。过度的超前消费,透支的不仅是钱,还会透支你的明天。
(三)
适度超前消费本无可厚非,可总有一些意志薄弱者会陷入超前消费、还款度日的泥沼,有人因此走上网贷之路,毁掉了自己的人生。这几年的新闻中也经常出现诸如此类的案例,年轻人沉溺在消费欲望中无法自拔,何其可悲。
至于超前消费的原因,有的年轻人也曾反思过——如今网上支付已成了家常便饭,支付宝中的钱只是一串数字,让人对钱越来越没有概念。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年轻人失衡的消费观。
现如今的年轻人,应该具备一些理财知识和金融常识,做好预算,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过度盲目的超前消费,还会让人们渐渐丧失“惜物”和节约的习惯。前几天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书桌上放着一个保温杯,一看就是很多年前的款式,却被朋友细心保存着。这种节约的习惯值得年轻人学习。
(四)
想起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讲过的一段话:“如果羡慕成功者的富贵,别一味模仿他们富贵后做的事。那些名牌表呀、包呀、酒呀、车呀,都是他们富贵后的事。硬撑着模仿,只能图个穷开心而已。要模仿,就模仿他富贵前做的事。他们那些鹰般的探索、蛇般的专注、蚁般的辛劳、蛹般的耐心,全是些风吹日晒、灰头土脸的事!”
凭自己的努力,赚到与之匹配的钱,学会理财,理性消费,这才是正确的消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