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晓燕
“同学们,我们上课了!”随着老师石戍华的一声提示,孩子们坐好,齐声背诵数学公式。
这是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白鹤镇解湾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传出来的读书声。学生是当地的学生,而老师是“从北京来的盐山的石老师”!
每每看到学生们认真学习的样子,石戍华的心里都很激动。
46岁的石戍华,盐山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一直在北京打拼。2020年8月,她只身来到这个深山小学开启了她的支教生涯。
走上支教之路
石戍华老家在盐山,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打拼。
能成为支教老师,石戍华说,也是机缘巧合。
2020年初,由于父母身体不好,她辞去了北京某培训机构的工作,在北京的家里照顾父母。父母身体渐渐好转,她打算找份工作。
去年7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山区教育的报道,了解到一些山区缺少教师。
她动心了:人生当有奉献,趁自己年富力强,到山区去支教!
“虽然不知道山区小学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下定决心去。”石戍华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开始为支教做准备。
她上网查询了一下支教信息,报名去支教,并顺利通过面试。
去年8月30日,她到了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教育局,接受培训之后,跟着支教的其他队员一起来到了白鹤镇解湾小学。
石戍华说,她是第一次到山区支教,也从未去过十堰市房县,对那儿了解的也不多。
“房县90%是山区,应是山高林密,出行不便。”石戍华去之前为房县打上了落后的“标签”。
到了房县,石戍华才知道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里有宽阔笔直的公路,路两边是二三层的小楼,村民集中居住在楼上。
当地人告诉石戍华,这是近几年国家精准扶贫的结果。解湾村有五栋居民楼,集中安置了50多户大山深处的居民,已经通水通电通网络。
让孩子不再沉默
石戍华支教的解湾小学并不大,6个年级一共80多个学生,10多个在编老师。
6个年级平均每个班10多个孩子,一天7节课。老师们基本是一周有20节课,再加上备课和批作业的时间,压力很大。
石戍华教四年级数学和五年级科学。
由于疫情的影响,上半年学生们基本在家上网课,这也导致学生们学习效果参差不齐。9月份一开学,学生就出现了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石戍华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因人施教。
一两节课下来,石戍华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宋航的孩子,有些与众不同。这个孩子沉默寡言,很少和别人交流,学习成绩不好。
石戍华周日到他家走访,了解到宋航的妈妈是智力有些障碍的聋哑人,宋航的父亲长年累月在外打工,宋航和正在上六年级的姐姐跟着外公外婆一起住。
了解到宋航的家庭情况后,石戍华更加关注这个孩子。每次讲课,她有意叫宋航回答问题,课堂活动也让宋航参与。再次考试时,宋航的成绩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
宋航用成绩渐渐打破了“沉默”,学生间的一些小活动,他也慢慢参与进去,他还成了下棋“高手”。
一次,学生们进行象棋比赛,大家推荐宋航参赛,宋航不负众望,竟然获得了冠军。
看到孩子的变化,石戍华笑了。
山村的孩子家住的离学校远,近的要走十几分钟,远的要走上近一个小时,有的住在大山深处。为了孩子的安全,也为了走进学生的生活,石戍华会送孩子们回家。有一次,石戍华将一个孩子送到家,在她往回走时,孩子却一路跑着追过来。看着孩子去而复返的样子,石戍华刚想数落他,这时,孩子却把一瓶水塞给她,一溜烟地跑了。
把爱献给山里孩子
石戍华说,班里的孩子就是她的花儿,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色彩。
石戍华到解湾小学不久,就认识了三年级学生宋玉。宋玉的家庭也很不幸,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留下宋玉和妹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生活困窘,兄妹俩的衣服都是村民送的,妹妹的头发都是学校老师帮着剪。
宋玉的爷爷奶奶年近70岁,不识字,身体也不好,只能照顾孩子的起居,在学习上帮不了两个孩子。
宋玉聪明上进,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是前三名,他妹妹在二年级,学习不太好。
了解到两个孩子的情况后,石戍华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很关照他们,宋玉与她也越来越亲近了。
很多朋友知道石戍华到山区支教了,纷纷打电话、微信留言,询问她需要什么帮助。
她把自己关注的这几个孩子和山区教育的现状告诉了朋友。
很快,有朋友给石戍华寄去了一些开发智力的玩具、书籍和学习用品,让石戍华送给需要的孩子。
石戍华知道,宋航家生活不富裕,买不起玩具。她就把象棋和跳棋等一些开发智力的玩具送给了宋航。
石戍华把朋友邮寄过来的其他玩具、书籍和学习用品也分发给了孩子们,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石戍华心里暖暖的。
一次,她在和其他老师交流时得知,二年级电教用的电脑坏了,她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
偶然的一次聊天,她知道一位朋友正好有一台替换下来的手提电脑。她把学校的情况一说,朋友二话没说就把电脑寄了过来。
看到孩子们又能上电教课了,石戍华由衷地感激朋友的帮助。朋友却说,有需要你就说,能帮的一定会帮。
付出爱收获爱
支教几个月来,石戍华心中装满了感动,这份感动来自朋友,更来自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善良。
石戍华说,自己来到房县解湾小学后,学校领导对她很照顾。学校不能洗澡,校领导就安排石戍华到当地村民家里洗澡。
同去支教的一位老师是房县本地人,她怕石戍华不适应当地冬天的阴冷,一次次叫石戍华到自家住。
每逢周末,这位老师怕石戍华寂寞无聊,还带她去逛街。
最让石戍华感动的是,村民常常叫她到家里去吃饭,不去就“硬拽”。
有一次,石戍华到一位名叫袁伟的学生家去家访。
袁伟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了解完学生的情况后,已是午饭时间,石戍华起身要走,袁伟的奶奶却说什么也要留她在家吃饭。
杀鸡、炒菜,一会儿,丰盛的饭菜就准备好了。
石戍华刚坐好,袁伟的奶奶就为石戍华夹鸡肉,袁伟为石戍华夹菜,袁伟的爷爷一个劲地说:“多吃,多吃。”
她付出爱,也收获了学生的喜爱。
每次上课,她刚上楼,就有学生等在拐角处帮她抱作业本了;还没上课,孩子们就争相将黑板擦干净了……这些令石戍华很感动。
每天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跑向她,向她问好,他们还露出了甜甜的笑。
“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石戍华说,这会支持着她在支教的路上走下去。
(本版照片由石戍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