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
多少年来,母亲是家里起床最早的人。不用说夏季,就是在寒冷的冬季,天还没完全放亮,只要听到楼下垃圾车的声音,母亲必定起床准备早餐。这时,我和妻子、孩子恋恋不舍地从暖融融的热被窝里爬起来,穿衣、上厕所、洗漱,再整理上班或上学要带的物件。餐厅里,母亲已经适时摆上了热气腾腾的早餐,有喷香的肉包、蓬松可口的油条、红豆稀饭或自磨的豆浆。有了母亲这些程序化的操作,全家的生活从一大早开始就井然有序、从容不迫,洋溢着满满的和谐和温馨。
这是多年来,我们一家人形成的生活习惯。老人早起,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很平常,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父母生活上的细心照顾。
我所在的部门有两个小伙子,小李和小陈。他们俩都有私家车,距离公司的远近、路况也差不多。然而,小陈是有名的“迟到大王”,小李则不同,到公司总是比较早。问问小陈,他迟到的理由无非是路上堵车或头一天睡晚了。为此,小陈被扣过全勤奖,非常划不来。
有一次,我问小陈经常迟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小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说,他结婚后没和父母住一起,早上赖床时没有老人管。他也设了手机闹钟,但在他的惰性面前,一点都不管用。实在无奈了,他只好匆忙爬起来,简单洗漱,在街头随便买点东西,在路上吃。他知道常迟到不好,但已成了习惯,很难改了。
小李则不同,他到公司总比别人早,因为他有一位爱早起的母亲。小李在这方面表现得好,得益于妈妈的督促。
清晨,有多少护送第三代人上学的老人?有多少奔向菜市场和早点摊的父母?在公园里,更有早早起来锻炼的老者。父母健在,还能做家务,是我们这些晚辈的福分。从早到晚,他们总在忙,在为儿女默默地奉献。我们要懂得珍惜,更应该在行动上回报他们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