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8日
第12版:12

天津首推“人脸识别禁采令”

一小区近50户居民拒绝再“刷脸”

居民们“刷脸”进入小区

面对摄像头,保持不动或眨眨眼,支付、入住、进门……数字时代似乎让生活看上去更加便捷畅通,但当“刷脸”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后,信息泄露和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2020年12月初,《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表决通过,在全国首次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该条例于2021年1月1日实施,规定了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禁止采集人脸、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消息,首先在天津市文化村社区“炸了锅”。这个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已经管理了近三年的社区,居委会不得不“迅速反应”,重新以微信群、贴通告、广播等方式通知小区全体居民,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请大家自行决定是否继续使用人脸识别方式进出小区。

在文化村小区600余户居民中,有近50户提出不再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继续“刷脸”,需要重新签字

在社区的征求意见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代表王强依然愿意使用人脸识别的方式来进出小区。

“往门口一站,刷脸成功后,门就开了。”75岁的王强是天津市和平区文化村小区的居民,也是小区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忠实拥趸,“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门禁卡了,很方便”。

最近,每到中午12点,文化村社区的广播都会准时响起,播报的内容与小区正在使用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有关:2021年,想继续刷脸进出小区的居民需要到居委会签字,不想再刷脸进出小区的,可以在2020年年底前拿之前的门禁卡到居委会重新授权。

这段广播共3分钟,从早上七点半到晚八点,每天播放四次。“我们在得到消息的当天,就在微信群里告知了大家,同时也在单元门口和小区大门张贴了通知。”薄金蕊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每个居民都能获知消息,有充裕的时间做出决定。截至2020年12月31日,还有居民没有表态,居委会就会电话通知或者入户告知,“大家都得签完了,存档,将来作为依据”。

薄金蕊告诉记者,小区使用的是本地网,并专人负责维护,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不大。社区网络维护员高文亦表示,“小区是封闭的内部网络,没有接入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性可以保证”。

高文告诉记者,他们给小区送快递的固定快递员也都录了人脸识别,并留存了身份证复印件和电话号码,“外卖小哥没办法录,因为人员不固定,就只能刷身份证进出”。

至于那些靠“蹭”进出的人员,高文则称,大门上有两个抓拍的摄像头,直接接入公安系统,每个人进出的时候,都会被抓拍照片,存入库中,有事可以直接调取。

李玲犹豫了很久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继续使用人脸识别门禁,“就是图方便、省事”。对于信息泄露的问题,她直言自己确实有担心,但还是选择了相信社区居委会。

对此,网安公司奇安信专家陈洪波认为,内部网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安全,即使黑客无法利用互联网攻入系统,内部泄露也是不容回避的潜在隐患。

600户居民,近50户拒绝继续“刷脸”

也有得到消息后就找到居委会要求删除人脸信息和照片的,李杰就是其中之一。她并非小区的常住居民,因为需要经常来看望父母,于是也录了人脸,但她心里总有个疙瘩:“信息存储在什么地方?会不会被泄露?会不会有麻烦?”

这一次,李杰去社区居委会升级了门禁卡,决定以后不再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截至2020年12月24日,在文化村小区600余户居民中,有近50户提出不再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而对于更多的继续选择使用人脸识别的居民来说,除了方便之外,“系统”让小区变得更安全、更有序,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这一点薄金蕊体会最深,这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区没有物业,由居委会代管。因为周围有不少医院,之前,小区开放管理时,只有一个车杆,总有去医院的人把车停在小区里,甚至一停就是几天几夜。

“那时候,一到下午三点,就有大爷、大妈出来给自家孩子占停车位,还曾因此发生过争执。”现在,小区的自有车牌全部录入了系统,未经登记的外部车辆无法进入小区,小区的车位“到了下午三四点,还有很多”。

不仅如此,小区还加装了70余处摄像头连接在内网上,“原来有事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让谁,居委会也难办。”薄金蕊说,“现在好了,那些解决不了的,就报警调取监控录像。”

从2018年2月至今,文化村小区在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近3年中,没再发生过一起入室盗窃案。而此前,小区每年都会发生两三起入室盗窃案。

对于社区居委会来说,得益于人脸识别系统的信息录入,新冠疫情时期居委会的排摸工作也变得准确而迅速,在最短的时间内,社区工作人员就给140余户租户打去电话,询问他们是否回津,何时回津、回津后要如何做好隔离等。“我们的资料特别全。”薄金蕊说。

居民也可以使用门禁卡或身份证进出

实际上,三年前人脸识别系统刚使用时,也遭遇过小区个别居民的抵触,有居民告诉记者,曾经看到有人接连几天踹开大门,最后致使大门损坏,不得不换新门。

后来,薄金蕊专门去给踹门的居民做了思想工作,讲了小区封闭管理,以及人脸识别系统的好处,后来踹门的居民主动到社区居委会录入了人脸信息。

从最初准备启用人脸识别系统起,社区居委会就把该走的程序都完成了。“我们和大家说清楚,这是一个什么系统,信息是如何存放的等等,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薄金蕊回忆,最初他们在微信群里全天候推送通知,并在楼门口张贴了告示,对于一直没有回应的居民,社区居委会专门打电话或者上门进行了通知,对于不方便录脸的老年人,网格员还入户进行了人脸录入。“差不多500户多居民,1000多人,最后只有两个人始终没有录入人脸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文化村小区在内的部分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天津市小区,并非强制使用人脸识别,社区居委会或者物业给每家每户也发放了门禁卡,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的居民,可以选择使用门禁卡或者身份证进出。

人脸信息无法重置,采集应持牌照

“人体的生物特征具有不可重置性,一旦被泄露,后果不堪设想。”网安专家陈洪波表示,只要收集了公民的人脸信息,哪怕只是简单的静态信息,都有可能结合家庭住址、手机号、身份证号等其它个人信息,形成个人信息的用户画像。“从技术上来讲,甚至可以模拟人的眨眼、点头、摇头等动作,这是非常危险的。”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徐伟栋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密码泄露了,重新编一个,叫做重置。但是人脸等生物信息一旦泄露了,可能你就再也没办法把它变成不泄露的状态了”。

“可供比对的信息很多,比如瞳距、脸型、嘴型、眉毛、眉间距等无法改变的生物信息。”徐伟栋说,不管一个人变瘦、变胖、还是变老,除非去整容,才有可能让被泄露的生物信息失效。

陈洪波指出,遭受黑客攻击信息泄露、公司员工主动倒卖数据等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人脸信息被交易、被滥用、被传播。

陈洪波告诉记者,国家近几年发布了一系列规范个人信息收集的相关要求,《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已在2020年10月份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明确提出:个人信息收集应符合最小必要原则,应公开收集使用规则,应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未经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应提供删除或更正个人信息的功能,应公布投诉、举报方式。

因为一直在研究生物特征,徐伟栋对采集人脸等生物信息的态度非常谨慎,他从不轻易让对方采集自己的人脸等信息,“风险边界太宽泛了。”徐伟栋坦承,滥用只是一个层面,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的采集主体并不具备信息的保护能力。随便一个物业公司,都可以采集人脸信息,“公司的一个网管就可以把数据偷出去,哪怕公司不作恶,如何保证任何一名员工不作恶呢?”

虽然现在不少公司在采集人脸信息等数据时,都会声称在公安局备过案,但徐伟栋却认为,仅说在公安局备案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开锁公司会在公安局备案,那是因为一个锁匠没办法日行千里去到另外的地方作案。”但数据可以被复制,一旦有人把业主人脸信息公布到网上,那就意味着全体业主的头像就暴露在暗网上了,这些数据永远不可能被消除,因为它可以被无限复制。

徐伟栋建议,国家应发放人脸信息采集牌照,并进行相关授权。“某个小区需要启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那就由有牌照和授权的公司去采集,数据也保管在这些公司。” 徐伟栋认为,当全国只有几十家公司可以采集人脸等生物信息的时候,工作重点就会放在如何防止黑客和防范员工盗取数据等安全问题上,而监管部门的要求也就很简单了——保证公司采集的所有数据不会被泄露。

(应受访者要求,王强、高文、李玲为化名)

据《北京青年报》

2021-01-08 天津首推“人脸识别禁采令”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307.html 1 一小区近50户居民拒绝再“刷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