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7日
第05版:05

●很多年轻人成了花呗、借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的“俘虏”,过着“这月借、下月还”的生活; ●借款消费就像沼泽地,一旦陷入就容易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超前消费,“套”住了多少年轻人

超前消费让不少年轻人难以自拔

借款消费越陷越深

本报记者 祁晓娟

“花钱一时爽,还钱被吓慌。”这两年,在沧州一家私企上班的王彤(化名)深刻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

“双十一”那天,王彤在网上“借钱”消费,狂购10多件物品。“双十一”过后的第一个月, 4200元工资刚一到账,她立即把钱全部还上了花呗欠款。

“刚拿到工资,转眼就没了影。”这时王彤才发现,花钱之后带来的快感,荡然无存……

一天花光一个月的工资

下个月可不能再超前消费了!王彤暗暗下了决心。

王彤是一名90后,大学毕业后来到我市一家私企上班,工作刚刚两年时间。除了上班、休闲和朋友聚会之外,王彤最喜欢在购物网站购买一些衣服、化妆品、生活用品之类的东西。

特别是在去年“双十一”这一天,王彤买了化妆品、羽绒服、加湿器等10多件东西。“这一天网上商品的打折力度特别大,我就不知不觉地买了不少东西。”她用花呗进行了支付。

“双十一”之后,王彤陆续收到了10多件快递。

2020年12月初,王彤收到了支付宝的账单信息,12月9日之前,她的花呗账单需要还款4500元。

此前,王彤也用过四五年的花呗。她在淘宝上购物,默认的第一付款方式就是花呗。“这种付款方式挺方便的,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花呗额度还在增加。”在花呗消费的钱只需要第二个月的9日之前还款就可以。

以前,王彤每月在花呗的最高消费控制在1000元左右,等她发了工资后,还起款来也没感觉费劲儿。

没想到,“双十一”这一天,王彤没有控制住自己,一下子花超了。

看到这个账单之后,王彤惊呆了。原来,她在不知不觉中花了这么多钱。王彤细细算来,12月份一月的工资甚至不够还账用的。

“12月初工资发了4200元,还花呗需要4500元。”王彤很无奈,还花呗不仅用完了工资,还跟朋友借了300元钱。

12月怎么过呢?王彤身上已经没有生活费了。

没办法,王彤只得向父母求救。“自从上班之后,就不好意思再向父母要钱。这次不得已,又跟父母要了1000元的生活费。”

整个12月,王彤过得非常“艰苦”。她不敢和同事外出聚餐,不敢买衣服化妆品。让王彤庆幸的是,幸亏这个月还没有房租、取暖费等其他费用。

“花钱的时候爽,还钱的时候哭。”王彤体会到了超前消费的苦。

父母生病,她拿不出一分钱来

张晶(化名)是一名白领,家住运河区凤凰城小区。在她的日历上,每月有3个日子是用红笔圈出来的。

“9日还1000多元的花呗,30日还1000多元京东白条,每个月1日是发工资的日子。” 张晶对这3个日子格外敏感。

尽管一个月的固定债务有2000多元,但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张晶还是送给男友一台价值2000元的游戏机。“这个钱也是用信用卡透支的。”

张晶习惯了这样的借钱花生活,“看见喜欢的就买,基本上是这个月花光下个月的收入”。

有时候,张晶的爸爸妈妈也会质疑她的消费方式,张晶面对“落伍”的父母,还会振振有词地解释:“开心最重要,现在借贷平台那么多,先买完再慢慢还吧。”

开心归开心,张晶也为“超前消费”付出了代价——工作3年,不仅没有存款,反而经常入不敷出。

前几天,张晶盐山老家的父亲生病住院了。

张晶想要给家中拿回点钱的时候,才发现手头空空。“上大学的时候都是父母给我钱花,现在我工作好几年了,没能给父母拿去钱,我觉得特别愧疚。”

经过了这件事之后,张晶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这种“超前消费”的方式。

“我这种消费观到底好不好?”张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身边人都买车买房了”

在收到支付宝2020年年度账单后,我市从事旅游工作的张新卓(化名)着实被吓了一跳。

过去一年里,他在支付宝中的消费达到5万元,“还不包括在其他平台上的消费和线下支出”。

张新卓把账单发到了朋友圈里,自嘲自己实现了“账单式小康”。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明明穷到“举步维艰”,却在账单里活出了“别样的潇洒”。

张新卓清楚自己税后6000元的月收入,很难支撑当下“奢侈”的生活方式。“我这就是个‘工资中转站’,常常是工资发完没焐热,就从我的口袋跑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

从大二开始,张新卓就开通了花呗业务。刚开始向商家展示付款码时,他还有点难为情,觉得这是“没钱的表现”。

但现在,张新卓早已对这种消费方式习以为常,花呗额度也从最初的3000元上升到1万元。

与此同时,张新卓的消费观念也悄然转变:“原本买个稍微贵重些的东西,都要犹豫再三。可现在只要看对眼,甭管多少钱都会下单。”

私底下,张新卓分析过自己“冲动消费”的原因。“大概是花呗的数额不像是真实的钱,更像是一串数字的起起落落。”他告诉记者,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虚幻的“富有”,助长了他的消费欲望,让他觉得多花1000元或少花1000元,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还不上钱时,会心疼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息。

最近,让张新卓受到刺激的是,他突然发现周围的同事工作几年后,都有了一定的存款。他们有的买了车,有的交了房子的首付,而张新卓的存款,还是个“白板”。

看到自己的年度账单后,张新卓开始醒悟。他计划在新的一年中,控制超前消费,“我要按时记账,不再无节制地消费”。

与此同时,张新卓把工资卡交给父母保管,“量力消费,作为一名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超前消费让年轻人“穷忙”

我的消费我做主?伴随80后、90后成为消费市场主力,“这月买下月还”的消费方式已然不是一件新鲜事。

记者走上街头,进行了随机调查。

在20名受访者中,使用消费信贷的有12人,大多是年轻人。未使用者表示自己上了年纪,不会在手机上操作借款。一名年轻人表示自己很担心开通消费贷产品后“控制不住自己”,因此一直没有开通这些消费贷产品。对于自己想要的、价格较贵的商品,要么攒钱购买,要么只能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以后再说。

多数使用者表示,他们使用的额度不大,每月使用额度在1000元左右,只购买日用品,还起账来也没有那么费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被“提前消费”套住,更有人因网贷陷入悲剧。

2019年,长沙一大学生因还不起网贷,为逃避现实欲跳河自杀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当初在网贷平台上借的几千元,已经利滚利近4万元,面对网贷平台疯狂的电话催款,该学生接近崩溃而选择自杀。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年轻人迅速增长的消费欲望以及超前消费的火热市场,现如今一些鱼目混珠的借贷产品开始出现在市面上,并借助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渗透进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年,红心志愿服务协会的发起人王红心都会和律师都会一起走进大学校园,组织模拟法庭,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向年轻人讲述网贷过度造成的危害。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王红心提醒年轻人,要看清超前消费背后的风险,慎重考虑超前消费行为是否合理,确保自己的消费在还款能力范围内。量力而行,理性消费,不要被超前消费套牢。

2021-01-07 ●很多年轻人成了花呗、借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的“俘虏”,过着“这月借、下月还”的生活; ●借款消费就像沼泽地,一旦陷入就容易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251.html 1 超前消费,“套”住了多少年轻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