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一副铜锣一个笙,一杆唢呐吹一生……”在东光县大单乡洼里崔村,有这样一种悠扬乐音时常在回响……
在一片宽阔的田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光吹歌传承人崔书琴和长兄崔书增,一个吹唢呐、一个吹笙。兄弟俩的换气演奏娴熟巧妙,以致于吹了个把小时都没有歇息。
东光吹歌——或高亢嘹亮或细腻婉转的吹奏艺术,带给人既粗犷奔放又温润如玉的感觉。
美妙悦耳的乐曲《百鸟朝凤》在空中回响着,让人有身处山林听百鸟嬉戏的感觉……
1
朴素的审美情趣
“吹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艺术,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的组合,据传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当初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的音乐。唐代以后,吹歌走向了民间。”东光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德生说。
多年来,刘德生一直支持关注着东光吹歌的素材挖掘整理工作。
据刘德生介绍,到明代中期以后,民歌小调空前繁荣,给吹歌艺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吹歌到了这个时期可以说无歌不吹、无乐不奏了。这也为日后的吹歌艺术打下了扎实基础。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东光吹歌是一种以唢呐为主,配以管、笛、笙、萧、板胡等伴奏乐器的演奏形式。吹歌旋律多以表现当地风土人情为主,生活气息浓郁。
吹歌的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格调清新刚健,极富地方色彩。在当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喜庆丰收,都要有吹歌班子助兴。这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省级非遗东光吹歌传承人崔书琴说:“东光吹歌和别处不同,有自身的特色,属咔戏最有名,学人物唱腔、学虫鸣鸟叫,学啥像啥。在俺们这儿,没有咔戏,吹歌就不算完整。”
崔书琴拿出一个很小的金属片,放入口中,含在舌下。通过震动金属片,他模仿出鸟鸣、马嘶等各种声音。“咔戏是东光吹歌的一大特色,能吹出戏曲人物中不同角色的音调和声音。老百姓认为没有咔戏,吹歌就不算完整。”崔书琴诙谐地说。
谈话间,崔书琴又将一个小铁管放入口中,以手做铁管和咔碗的衔接,通过手的松紧变化,演绎出如诉如歌、荡气回肠、蕴涵人生百味的乐曲。
崔书琴说:“别的地方很少有咔戏。咔戏的好坏在于嗓音和技巧,模仿什么要像什么,模仿人物像人物,模仿动物像动物,学啥也得入木三分。”
2
戏曲之家走出传承人
今年46岁的崔书琴,是一个地地道道、憨厚朴实的北方汉子。不善言辞的他,吹起乐器的一刹那却变了一个人。他能够运用炉火纯青技艺,吹奏出人物的喜怒哀乐或者花鸟虫鱼的声音。
正因此,崔书琴在业内颇有名气,也收获了众多粉丝。同村的崔胜吉是崔书琴的忠实粉丝。他笑着说:“农闲了,俺们就爱凑到一块听书琴吹吹唢呐。他吹啥像啥,听着过瘾、舒坦!”
崔书琴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他的爷爷崔砚山就曾在吹歌队伍里吹横笛,他的父亲崔洪臣、母亲董文秀是山东省宁津县梆子剧团专业演员。
崔洪臣和董文秀从剧团退休回到村里,还义务授徒。多年来,许多河北梆子青年演员慕名来到村里拜师学艺。这些徒弟们大都在自己所在剧团成立台柱子,在戏曲界也有了名气。
自幼耳濡目染,崔书琴也爱上艺术。8岁那年,崔书琴随邻乡老艺人付喜贵学习吹歌。后来凭借着一股子钻研的劲头和悟性,他愣是把《打枣》《大登殿》等老一辈吹歌艺术家王金山的经典曲目学得如出一辙,才使得他有幸成为王金山的传人。
崔书琴的哥哥崔书增虽然在经营着企业,但是也有小时练功的基础,熟通各种乐器。他们的下一代也在耳濡目染下,对吹歌和戏曲感兴趣。崔书琴的长子熟谙键盘乐器,他的次子在省艺校学习乐器。
76岁的董文秀笑着说:“俺们全家人经常聚到一起吹拉弹唱。儿子、儿媳妇还有孙子们,有吹的、有弹的、有敲鼓的,我和老伴儿就唱两段河北梆子。看到俺家和睦欢乐,村里人也都挺羡慕的。”
据崔书琴介绍,已故的吹奏艺人王金山,曾在1960年为毛主席表演唢呐独奏《打枣》。当时,王金山的表演采用多种演奏形式,再现了人们提篮持竿、收打红枣的动人场景。
王金山演奏的河北梆子选段,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各种角色的唱腔
在学习阶段,崔书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怕脏、不怕苦,经常进猪圈、钻鸡棚,用吹歌模仿动物语言,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
目前,他能够模仿多种动物语言,且真假难辨。有趣的是,他只要用唢呐模仿猪、牛、鸡、狗、鸟等表演,立即会招来鸡鸣犬吠、鸟鸣牛叫,全村沸腾,热闹异常。
崔书琴说:“学好唢呐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肺活量,还要不断练习、摸索,掌握吹气、换气、吞气的技巧。要吹出有艺术感染力的曲调,不仅要熟练曲牌,还要学会以情运气。”
3
后继有人 打造品牌
正是凭着对吹歌的一腔热情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崔书琴的吹奏水平不断提高。
2001年,在河北省吹歌大赛上,崔书琴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他的吹歌队同时被评为河北十佳班队。2005年,他率队参加全省农村文艺调演,表演的节目《打枣》获得一等奖。同年,他被吸收为省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
此后,在各类比赛中,崔书琴和他的团队多次斩获奖项。
崔书琴说,经过多年的沉淀,东光吹歌保留的传统曲牌有《打枣》《欢乐的农村》《河北梆子选曲》等。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他又在原有曲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了《枣乡冬夜》《武家坡》《大登殿》等新曲牌。此外,他还吹奏出一批流行歌曲的曲牌,以及新创吹奏乐《运河情》等。
现在,崔书琴的吹歌队伍已有30多人,人员不仅仅局限于本村,还吸引了许多周边乡村喜爱吹歌的人加入。他们奔走于乡间,传承着吹歌文化。近年来,崔书琴多次到学校、部队,义务表演、传授技艺。
刘德生告诉记者,为更好地保护东光吹歌艺术,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东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吹歌的传承工作,专门录制了演奏视频,制成光盘,努力扩大吹歌的影响力,着力将东光吹歌打造成一张更加靓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