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5日
第17版:17

走进沧州古城遗址③

郛堤城寻幽

儿童瓮棺葬群挖掘现场

郛堤城遗址挖掘现场

郛堤城遗址俯瞰图

■张宝刚 吕维俊

郛堤城,一座战国——汉时期的土城遗迹。位于黄骅市,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高6米,周长2000多米。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风雪侵袭、岁月磨砺,却仍然保存完整。是我国距海岸线最近、面积较大的古代土城遗址之一。

走近古城脚下,遥望连绵不断的城垣:那巍然屹立的雄姿、高远瑰丽的壁垒、坚实壮观的长墙……展示了当年筑城者的情怀;那风化的墙面、裸露的土层、颓落的城埤……显现了古城与大自然抗争的坎坷脚步。

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城墙蜿蜒起伏,就像一条蛰伏的黄龙,默默地守护着渤海湾畔的土地与百姓,见证着岁月如梭的匆匆变换。

登上古城城头,在这千年遗迹上驻足。极目远眺,阡陌纵横的辽阔平原尽收眼底。

当初平整坚实的甬道已经斑驳陆离,逶迤延展的路面已经落寞萧索,但城墙上面那丛丛簇簇的酸枣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却生机盎然,就像持戈守备的武士,保卫着黎民的平安与稳定。

走下城头走近城郭,原先的官廨民居早已湮灭无迹。满城都是繁茂的芦苇和芊芊的茅草。清风拂过,摇曳多姿,发出簌簌的声响。轻吟慢唱如诗如歌,娓娓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在郛堤城周边古老的村落中,老人们讲述最多的是狐仙的故事。据说,由于这里荒僻冷寂,杂树野草丛生,自然就成了狐仙悟道精修、繁衍生息的乐园。很久很久以前,郛堤城附近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书生,忽然得了一种怪病,昏迷不醒命悬一线。

父母遍请名医但久治不愈。万般无奈,就到郛堤城烧香上供,祈求狐仙显灵。半夜时分,一位妙龄少女姗姗到来,轻声告诉两位老人,自己是郛堤城狐仙的女儿,受父母的委派来给书生治病。说着,摘下手腕上的玉镯,在书生的头部轻轻擦拭,书生立马康复如初。看到书生痊愈,少女起身告辞飘然而去。

此后,书生一家多次到郛堤城焚香叩拜,感谢救命之恩并真诚请求狐仙给于报恩的机会。心诚则灵,狐仙真的请书生给自己的小儿子当家庭教师。后来,书生和救过自己性命的狐女日久生情,成就了一段人仙结合的传奇姻缘。这里的狐仙和周边百姓的交往也更加频繁。

著名文学作品《聊斋》中讲述的狐仙故事中,据说很多是蒲松龄在自家村边摆茶招待过往行人时,听到郛堤城狐仙传说之后撰写的。虽然这些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荒诞不经,但却传承了底层百姓对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信念,表达了对诚信友善、感恩奉献的不懈追求。

“郛堤城”的来历存疑

从美丽的传说回到凡尘俗世,关于郛堤城究竟在什么年代修建?为什么修建?建城以后有哪些官民活动呢?

《长芦盐法志》记载:“伏猗城,在盐山县韩村北。相传筑以防猗卢者。”《长芦盐法志》是清代学者黄掌伦等编写的盐业史书。虽然在历史上评价很高,但对郛堤城的记载只有这么简单的几句。尽管地理位置准确,但语焉不详。所以,民国初年编纂的《盐山新志》就“疑其附会”。《新志》还说,伏猗城的称号“始于何时亦不可考,而郛堤之号似即伏猗之讹音也”。这样解释也符合《盐法志》“相传筑以防猗卢者”的说法。

据相关文献记载,“猗卢”即西晋末年的鲜卑族首领拓跋猗卢。主要活动范围在内蒙古包头和山西大同一带,和郛堤城相距遥远,并且城中残存战国时代燕国陶片的实物。在远离鲜卑统治地的渤海湾畔建城,防备拓跋猗卢进犯的说法实在让人费解。如果按照《盐山新志》“伏猗之讹音”以讹传讹的话,倒是“伏猗”的另一种“讹音”——“伏狄”比较令人信服。

据《墨子·节葬篇》记载,狄族形成于唐尧以前。战国时迁徙至鲁北、河北中部,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狄族性格坚韧好战,以冷兵器铸造闻名。经常不分缘由袭击别的部族。而郛堤城又属燕国管辖,与狄族活动区域相距不远。当时的统治者,在这里筑城防御狄族的袭扰就有了极大的可能。

《盐山县志》记载:“郛堤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名合骑城。汉公孙敖封合骑侯,即此畿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公孙敖是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将领,对大将军卫青有过救命之恩。三次随军攻打匈奴,受封合骑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对于这样的说法,《盐山新志》也提出了质疑。《新志》认为,汉武帝赐给公孙敖的合骑侯封地在“南郡高城”,而郛堤城一带在汉武帝时期属章武县管辖,是县治而不是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两个地方。从而否定了《盐山县志》的说法。

徐福东渡时的集结地是在这里吗

关于郛堤城的另一种说法是徐福东渡时安置、培训童男童女及百工之人的集结地。徐福是秦朝道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曾经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千百年来,底层百姓对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先后两次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携带大量生产生活用品出海求仙的故事耳熟能详。

《日本国史略》也曾提到“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派徐福求仙,给百姓带来了惨重灾难。《史记》中就有“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的描述。

2014年,山西大学考古系主任、教授李君带队,在郛堤城进行了考古发掘。2016年,城边又发现了被称为本年度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儿童瓮棺葬群。出土儿童瓮棺113座,还有1000多座尚未发掘。通过对徐福东渡历史和现场物证的深入研究,李君教授认为,当年徐福东渡沿黄河入海,必然在距离出海口最近的沿岸小城,安置培训童男童女和百工之人。

郛堤城始建于战汉时期,城中布局完整、有明显的沿海构筑特点,具有和码头配套的城市功能。瓮棺葬群的发现又证明这里曾有大量儿童聚集。历史上关于儿童大批集结的记载只有徐福东渡。所有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证明郛堤城就是当时的安置地点之一。李君教授的研究有文献记载、遗址现场、考古新发现等等重要支持,是关于郛堤城多种说法中依据最多的一种。

古城历史底蕴深厚

关于郛堤城的种种说法,虽然各有依据,但又都没达到考古求证需要人证、物证、时间证、空间证、考古证、文献证六证相合的标准,使这座古城显得更加神秘莫测,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进一步考察辩证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随着古城考察的深入和古城脚下儿童瓮棺葬的发掘,“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城所在地黄骅召开。众多专家、教授现场考察,引经据典,提出这里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方出海口、徐福东渡儿童集聚地等诸多新的见解,展示了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文化氛围。

2021-01-05 走进沧州古城遗址③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10130.html 1 郛堤城寻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