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高箐 冠达 本报记者 马晓彤 摄影报道
缀满花朵的坐垫、新颖别致的披肩、造型奇特的储物篮……在黄骅市骅西街道海滨学院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手工坊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都出自社区编织爱好者之手。
成立手工坊的就是海滨学院社区党委书记王若霞。她义务教居民编织,让更多人爱上手工编织技艺。
社区有个手工坊
吸引众多“编织迷”
每天吃完早饭,海滨学院社区爱好编织的居民就会来到手工坊学习、交流手工编织。五颜六色的毛线在她们的精心搭配下,变成了袜套、坐垫、靠垫、披肩等。
只要有时间,王若霞就会和居民一起编织。王若霞是手工编织能手,谁遇到什么难题都会向她请教。王若霞会耐心地一点点教给大家。
社区居民李淑艳就是个“编织迷”。一有空,她就会到手工坊和王若霞及其他爱好编织的居民切磋手艺。
“能和一群爱好编织的姐妹聚在一起,别提多高兴了。一天不来,我就觉得心里少点啥。”李淑艳告诉笔者,她刚在这里学会编织夏凉鞋。把制作好的手工夏凉鞋送给亲朋好友后,大家都夸赞鞋子既舒服又美观。
在手工坊里,像李淑艳这样的“编织迷”还有很多。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让手工编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看着大家能够在手工坊找到编织的快乐,学习到更多编织技巧,我感觉很欣慰。”王若霞笑着说。
从小有个编织梦
拿起针线停不下来
王若霞从小在母亲的缝纫厂里长大。每天听着缝纫机“吱吱呀呀”的声音,看着一块块布料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衣服,王若霞觉得这是件非常美妙的事。也是从那时起,一个手工梦便扎根在她的心中。
“那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偷学。趁着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就用缝纫机做点小手工。”王若霞说,做手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17岁时,王若霞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手工编织品——一件马甲。“那件咖色鸡心领毛线马甲,我花费了整整1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王若霞笑着告诉笔者。当她把那件马甲送给父亲的时候,父亲开心得合不拢嘴,穿上后就舍不得脱下来。
结婚生子以后,王若霞对手工编织到了痴迷的程度。两个孩子特别喜欢穿她亲手编织的毛衣。她总会别出心裁地用毛线在毛衣上勾出五颜六色的小花、小狗等惟妙惟肖的图案,为毛衣增色不少。
“孩子们一去学校,老师就会围着他们看,不停地夸赞。”王若霞说,每次看见她织的毛衣这么受大家喜爱,她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每次只要拿起针线,王若霞就像着了魔似地停不下来。“我白天上班忙,就晚上回家做这些手工编织,跟上瘾似的……”王若霞说,多年来,她为了手工编织,经常忙到半夜。虽然累,但她一直乐在其中。
手工编织
“废物”利用
经过改造的洗衣液瓶子“穿上”手工编织服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储物罐;易拉罐摇身一变成了手工编织花篮……在手工坊里,陈列着很多废物改造的手工艺品。“只要有一颗充满创造力的心,就能通过手工编织让那些看似无用的物品变废为宝,重焕光彩。”王若霞说。
去年6月,王若霞组织社区居民进行了一场手工编织创意大比拼。大家将五颜六色的毛线编织成各种别出心裁的形状,再搭配上改造完的废弃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创作出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
王若霞说,将废物再利用,让手工编织更有魅力。她觉得,大家编织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手工艺品,更是如今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