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张大娘,是地地道道的运河人家,靠河吃河谋生活。沐浴着初冬的暖阳,面对波光粼粼的河水,张大娘讲述的故事,如朵朵水花,缓缓荡漾。
说起先辈生存的艰辛,张大娘神情凝重:俺家爷公公是在运河跑船的,半月二十天也回不了一趟家。跑船有急流险滩,还有恶人敲诈。在天津码头,有地痞来找麻烦,爷公公不怵他们。对方人多,欺生,把爷公公的一条腿打断了。对方使坏,指使大夫把断骨接歪。爷公公能走路时才发现腿是歪的。不想残疾的话,就得敲断骨头重接。人家就想陷你进退两难的境地。爷公公心一横,故作轻松地说,不用你拿锤子,我自己来。爷公公让同伴撤去门槛,拴牢大门,把瘸腿伸到门下,一咬牙,猛地一起身,咔嚓一声,伤骨又折断了……对方惊得一愣一愣的,说沧州人真硬气。从那以后,爷公公他们在码头上站稳了脚跟,地痞、流氓不再难为他们。
悲苦的岁月不堪回首,张大娘叹息了一声,转了话题:那时候,运河里的鱼特别多,渔船靠岸,一筐筐的鱼被倒在苇席上,跟草堆似的。南皮县的鱼贩来上鱼,边走边卖。到了家,鱼也卖完了。
谈到鱼,张大娘开心地笑起来,脸上溢满欢喜:俺家公公打一辈子鱼。我刚结婚那年,他从闸口逮回一条大鱼,切菜的案板太小,没处放,摘下一扇门放鱼。这条鱼有多大?门多大,鱼就多大。鱼嘴一张一合的,尾巴啪啪地拍门板。公公让我来弄,我不敢……公公用铡刀把大鱼截成段,婶子、大娘都来帮忙,从邻居家借来大锅,在院子里支起来,劈劈柴点灶,火苗子腾腾的,咕嘟咕嘟地炖鱼。炖熟了,香气飘出大半个村子。孩子们闻着香气跑来了。公公端着大盆,挨家挨户送,让亲友们都尝尝。正是冬天,家家户户吃了好几天,说我炖的鱼又嫩又香……
张大娘又说起与老伴跑船运货的事情:俺家没有地,就靠一条木帆船运货,船能拉10吨货物。全家老小吃住都在船上,能自己干的活就不雇人。屋舱有床,有桌,有锅灶,应有尽有。有一次,我在船尾舀 了瓢河水,正淘米。一条金黄色的大鲤鱼在船边跃出水面,翻个水花游走了,吓我一跳。河水清净,味道有点甜,煮出的粥特别好喝。船头竹竿晾晒的衣服迎风飘扬,烟囱冒起缕缕炊烟。灶里的余烬忽明忽暗,锅里冒着热气,一家人围桌而坐,其乐融融……
张大娘讲述的故事,有的有些惊心动魄,但更多的则浸润了俗世烟火的气息,温馨、宁静。运河是百姓的运河,家家都有鲜活灵动的故事,拼凑成厚重的运河记忆,凝聚着坚韧,顽强、淳朴、善良、进取的运河精神。历久弥新的运河精神指引着新时代的人们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