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
第17版:17

束州古城故事多

赵华英

在河间市区东偏北约28公里处有一座小镇——束城镇。街道两侧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这样一个并不显眼的北方小镇,其实已有2000余年的厚重历史。隋朝,因此地位于古易水、高河南北分流区域,如两条带子约束全城而得名束城。春秋时期,名相鲍叔牙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的封地就在这里。

(一)

束州古城历史悠久。

春秋时期,名相鲍叔牙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被赐封地于束州。

说起鲍叔牙,就不能不提管仲。二人少年时就是好友,用现在的说法,叫“发小”。后来,他们又同时在齐国为官。可惜两人各为其主,鲍叔牙跟随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而管仲则跟随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纠。

齐襄公荒淫无道,被大臣诛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君位而激烈内斗。关键时刻,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公子小白趁势装死,骗过管仲,率先赶到都城,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马上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力辞不就,并举荐管仲为宰相。

当初,齐桓公差点就被管仲一箭射死当不成国君,对管仲恨还来不及,岂能任他为相?但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宰相。

正是有了管仲,齐桓公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受到重用,鲍叔牙也因知人善任、举荐有功而倍受尊重。

齐桓公封鲍叔牙于束州(今河间市束城镇),鲍叔牙病故后葬于束州封地。

在今束城镇北部,有一座土丘,相传为鲍叔牙墓地。因墓地最早分上、中、下三层,形似磨盘,因而得名“磨盘山”。

鲍叔牙墓地土质极其坚韧,久经冲刷而不坍塌。鲍氏在束城已世居几十代,视鲍墓为祖墓,曾于墓前建鲍叔牙祠堂一座,后因年代久远而倾颓。此外,在束城镇,围绕磨盘山,曾流传着几个类似聊斋故事的古代传说,可见这里历史的悠久。

(二)

西汉时,束州正式成为县治,最早属渤海郡,后划入河间郡。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改名为束城,因位于古易水、高河南北分流区域,如两条带子约束全城而得名。

束城虽经两次兴废而降为镇,但还是保留了较多县级治所的历史元素。除封地于此的鲍叔牙外,很多历史名人曾造访这里,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足迹。

到过束州的最有名的大儒,当属汉代河间国博士毛苌。谈起毛公祠,人们通常会想到河间市郭家村乡三十里铺的毛公祠与毛公书院。但少有人知的是,在现今束城镇卫生院,也有一个毛公祠旧址。相传,毛苌曾到此传授《诗经》,后人为纪念毛公而建祠纪念。可见,河间诗经文化传统之深厚。

据《史实拾遗录》记载,晋朝王羲之曾三次到访束州,拜谒鲍叔牙墓,并手书祠堂对联“荐贤逾己任,自古有谁人”。

王羲之常年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生活,为何对1000公里之外的鲍叔牙墓如此感兴趣?王羲之既是大书法家,又是东晋名臣,以“淝水之战”闻名的丞相谢安是王羲之的好友。两人曾与众多名士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挥毫作《兰亭序》。面对东晋的黑暗政治,两人又常常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忧叹。

王羲之到束州拜谒鲍叔牙墓,应该是想到春秋时代齐桓公重用管仲和鲍叔牙,成功实现富国强兵,以及流芳后世的管鲍“君子之交”的故事。由此想到自己与谢安的亲密友情与政治遭遇,乃至三次到访束州,表达对鲍叔牙的景仰之情。

据史料记载,公元1279年,关汉卿在蒙古灭宋后,来到南宋故都杭州,目睹山河变色,心中无限伤感。告别南国后,关汉卿返回元大都,途经束州古镇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三,恰好赶上民间庙会。放眼望去,街头卖艺的、戏班唱戏的,叫好之声不绝于耳,酒家客栈更是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景象。

可巧的是,路过一家老字号——金家老店时,关汉卿意外遇上老友王实甫(《西厢记》的作者)和杨显之(《萧湘夜雨》的作者)。三人畅饮闲谈,把酒抒怀,一番国事家事都涌上心头。次日,三人一同观赏杂剧《丝鞭记》,丝竹鼓板之声,唱腔如泣如诉,观众如临其境。

三人大感惊讶的是,小小束州之地,戏班演艺竟如此精湛。于是,他们主动找到戏班,将《窦娥冤》《西厢记》《萧湘夜雨》等名剧悉为传授,毫无保留,并为此在束州逗留达15日之久。

清代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太平军北伐名将林凤祥避开驻守河间府的清军重兵,经大城县进驻束城镇,并占据邻近的桃园,徘徊于这里六七个村庄,利用村落密集、树木丛杂优势,与清军激战一个月之久,后因粮食给养问题突围而去。

再次来到束城镇的磨盘山,站在这个周长约150米、高约4米的土丘上,远远望去,一片郁郁葱葱,草木繁盛。无数名人早已湮灭于历史烟尘,但他们留下的事迹依然历久弥新,让人感动。

遥想当年,管仲病重,齐桓公有意以鲍叔牙接替管仲为相,管仲却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不适合为相。有人将此话转告,觉得鲍叔牙肯定气得大骂管仲忘恩负义。谁知,鲍叔牙听了却很高兴,说“管仲忠于国家,没有私心。这正是我推荐他为相的原因”。朋友做到这个份上,真算得上知音了。

(三)

按照清代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说法,束州县的第一次撤销与河间县的首次设置几乎同时,都是在南北朝的北齐时期。但乾隆《河间府志》却认为河间县始设于隋代初期,而束州于北齐时期废县后,又在隋开皇16年重新设县,改名为束城。

以现在河间市区为治所的河间县渐渐成为整个河间郡(府)的中心,束城县的地位也被邻近的河间县逐步替代。

在北宋熙宁6年(公元1073年),束城县再次撤县为镇,并入河间县。其后,虽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再次恢复束城县,到了金代正隆年间又改为镇。明清以后,束城镇属河间县管辖,自此再无变化。

据《四夷县道记》记载,束州城原有三重,内城二三公里,外城周长约10公里。古代的三重城墙,多见于一国都城。最里面是皇帝居住的皇城,中间内城是官署所在地,主要的居住和商业区则在外城。古代束州以一县之地坐拥“三重城”,可见其中必有王侯级别的贵族居住。

春秋时代曾封地于束州的鲍叔牙,是否曾居住于束州城最中间的“王城”,虽缺乏资料记载,但也是有可能的。现在,束城镇周边的村名,如南城各庄、西城各庄,据说因当年束州古城而得名,而大超市、小超市村名则源于束州城北一个较大规模的集市。村名来历已难有权威考证,但当时的束州古城面积广大确是不假,因为北宋时代的瀛州(今河间)古城周长才七八公里。

束城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秦汉时期,自束州向北,有通往东平舒(今大城)至泉州(今武清)的古道。隋唐时代,又开辟自束城经东平舒至直沽(今天津市)的古道。元代、明代曾于束城镇建立巡检司。巡检司是从属于县级政府的官署,多在地处交通要道的市镇设立,主要职责是查捕盗贼、安定人心。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朕设巡检(司)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由此可见,当时束城镇是因为商旅繁华,才促使朝廷在此设立巡检司。

直到现在,束城镇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从南庙到北庙,九缸银子十八窖”。意指当时束城商铺众多,造就了一大批富家大户,再加上过往客商频繁,以至于镇内庙宇香火繁盛,供奉的金银堆满了贮藏的钱缸和地窖。1972年,束城村村民王恩住等人曾挖掘出一缸唐代开元铜钱,重达1.75吨。

正因历史悠久,束城镇内曾遍布各朝各代遗存的官府衙门、庙宇祠堂。除了各地较为常见的观音寺、玉皇阁、关帝庙外,束城还有通常县级城镇才有的名宦祠(供奉历代清官)、文昌阁与魁星楼(供奉天上文昌星与魁星,保佑学子功名)、钟鼓楼(晨钟墓鼓以报时辰)、文庙等,足以见证其长期设县的历史。

走在束城镇街头,无论断壁残垣,还是寻常巷陌,几乎处处有古迹可寻,都有故事可说。稍微放慢脚步,放飞思绪,就能领略许多沉封的历史,感受那些如在眼前的繁华。

2020-12-29 赵华英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8418.html 1 束州古城故事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