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健存 魏志广 摄影报道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
这是一首流传了千年的民谣。
在吴桥,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亦或是农家小院,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变几套戏法、蹬几圈桌子,吴桥人会随时随地用魔术和杂技,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惊喜。
因为杂技,吴桥成为华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我国杂技的发祥地之一,吴桥被公认为“杂技之乡”。
近现代,民间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之说。一代代杂技艺人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我国的杂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吴桥赢得了“世界杂技艺术摇篮”的美誉。
吴桥杂技传起轩辕
1
“吴桥在古代属于冀州,‘蚩尤戏’‘角抵戏’同样在这儿盛行。远古轩辕黄帝三战蚩尤的故事,在吴桥有一个和杂技相关版本的传说,这对论证吴桥杂技起源的远古渊源提供了佐证。”沧州国际杂技交流中心主任杨志兴说。
杨志兴是土生土长的吴桥人,自幼习练体操,曾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执教。多年来,他致力于杂技艺术的教学、推广和传播工作。
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当时流行一种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有学者认为蚩尤戏是古代杂技的雏形,也是吴桥杂技的起源。
据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
杨志兴说:“1957年,在吴桥县宋门乡小马厂村发现的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古墓的墓壁上,就绘有‘蝎子爬’‘倒立’‘肚顶’‘马戏’等杂技表演形象。据考证,这座墓为距今1500多年的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北方望族——封氏家族之墓。这墓葬杂技壁画足以证明杂技历史之久远。”
由此可见,千百年前杂技表演就已在吴桥生根发芽了。
2
黄镇庙会传承500年
杂技在汉代被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它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
隋唐杂技是杂技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当时文化繁荣,唐朝宫廷中设立了庞大的杂技组织和训练机构——教坊。
到了宋代,杂技艺人们脱离了宫廷的管制,进入到民间活动。由于杂技活动的繁荣,出现了“瓦舍”“勾栏”“撂地”等演出形式,从而使杂技在民间日渐繁荣活跃起来。
明清时期,杂技在吴桥一带得到普及,成为人们谋生的手段。杂技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相应提高。
据《吴桥县志》记载,明代大学士范景文曾在《游南园记》中说:“见马上起舞,或翻或卧,或折或踞,或坐或骑,或抢或脱,或跃而立,或顿而侧,时手撒辔,时脚蹑靴,时身离蹬,以为势脱将坠矣,而盘旋益熟,观者无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
范景文所记录的场景,就是吴桥黄镇九月庙会的盛景。
在明代的永乐至万历年间,沧州吴桥和山东宁津两县交界处的黄镇,形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杂技庙会——黄镇九月庙会。
这是一个集杂技表演、道具、动物及人员交流的专业庙会。会期自农历九月初五起,历时一个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
黄镇庙会前后历经500年,且每年一期,每期一个月。500年长盛不衰,这在中国杂技行业庙会中是绝无仅有的。
回望吴桥杂技的历程,杨志兴感慨万千。
3
杂技名人蜚声中外
上世纪20年代以来,吴桥杂技艺人曾到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将中国优秀的传统节目带到世界各地。在国内各大城镇,也遍布吴桥杂技艺人的足迹。民间有“没有吴桥不成班”之说。
精彩绝伦的吴桥杂技艺术成长中,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名班。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广场中心,“现代杂技之父”孙福有的半身塑像赫然屹立。这位吴桥杂技艺人,推动了吴桥杂技走向世界。
清末开始,大批吴桥艺人走出国门。孙福有在历经14年的各国演出后回到吴桥,在自己创办的“孙家班”基础上,创办了中国马戏史上第一个马戏团——中华国术大马戏团。
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到世界各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和声誉。
1933年,黄河决口,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孙福有闻讯回国义演。他将十几天演出所收20多万大洋,悉数赈济灾民。
孙福有对杂技事业不屈不挠,对杂技的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杂技人。
有着“东方卓别林”之称的赵凤岐,是颇负盛名的杂技艺术家。1956年,他曾同爱人一道赴朝鲜战场慰问演出。
赵凤岐根据传统杂技节目《吊子》改革设计出的《空中术》(空中体操),在全国亦属首创。
经过四代演员的不断努力创造,整个节目结构严谨、技巧难度更大、造型也更加优美。
赵凤岐编创的节目丰富多彩,他创新的《扛梯咬花》《双吊杆》《独轮车》等很有特色,至今在杂技舞台上依然颇受欢迎。
两个瓷花碗、三个小布包,一张铺着毯子的几案。在杂技大世界“鬼手居”中,“江湖八大怪”之首的老艺术家“鬼手”王宝合将传统节目“三仙归洞”,演绎得天衣无缝。
虽与观众近在咫尺,且由观众参与进来,怎奈他的手法灵活,加上诙谐智慧的语言,观众如何也猜不到小布包到底在哪个碗里。
王宝合自信地笑着说:“不管你怎么猜,都是我赢,不然怎么落了个‘鬼手’呢!”
走遍大江南北的王宝合,如今年纪大了,将功夫传给了儿子和几名徒弟。他说,让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4
杂技艺术代代传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家扶持政策和各级政府强力推动下,吴桥杂技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5年,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中专杂技学校。
1987年开始,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办。到目前,杂技节已成功举办了17届。这也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以杂技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艺术赛事和文化节庆活动。
1993年,世界上唯一的杂技主题公园——吴桥杂技大世界正式运营。
与此同时,一大批民办杂技团、杂技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迅速占领了大江南北和国外的演出市场。吴桥形成了以杂技演出、杂技旅游、杂技教育“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产业体系。
已是4A级景区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既展示了杂技之乡古老的民间文化风采,又是集游乐、人文、博物、民俗、杂技培训、比赛交流于一体的园地,到目前已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
江湖文化城再现了当年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庙四个民俗文化集散地的表演特色和江湖文化景观,让人们充分领略吴桥杂技艺人的奇招绝活;魔术迷幻宫利用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魔术的魔幻魅力……
近年来,我市推行杂技“校团”一体化。吴桥杂技学校与沧州杂技团联袂推出了《对手击球》《功夫空竹》《舞中幡》《凌云狮秀—流星》等一批优秀的精品节目,并在国内外杂技比赛中获奖。
如今,吴桥杂技以特有的艺术形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