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0年12月17日
第10版:10

别让“刷脸”沦为“丢脸”

进小区刷脸、看房刷脸、打车刷脸、注册App刷脸,甚至取个厕纸还需要刷脸,这些你都碰到过吗?刷脸真的有必要吗?还是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了?

近日,市民在东莞某公厕取厕纸时,竟然也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网友热议。

(一)

“好害怕哪天去厕所都要人脸识别,通不过不让上厕所”“如果赶上拉肚子,会不会刷脸的时间就‘一泻千里’?”“十步一刷脸,如厕也艰难”……

这是不少网友的留言。

即便这是杞人忧天,但也反映出市民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担忧。而刷脸取厕纸只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冰山一角,贷款、取款、搭顺风车、倒分类垃圾、在线课堂,甚至注册个App也需要进行人脸识别。

刷脸虽然是科技进步使然,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的确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其过多、过滥地使用,会埋下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据《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曾经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

(二)

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与之相伴的,是倒卖个人信息灰色产业链的形成,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进一步来看,人脸信息不仅被倒卖,还有用人脸识别大数据杀熟的。

更令人惊悚的是,此前多家媒体报道,在“闲鱼”“转转”等二手电商平台上,就有人脸信息售卖,5毛钱一份;还有照片活化工具包,可以模仿人“眨眨眼”“张张嘴”……

个人信息安全无法保障,如此情境下,会给公民个人及家人的财产及生命安全埋下风险、隐患。

(三)

人脸识别技术不能被滥用,要确保公民信息安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法规的完善是首要的。

工信部近日发布的《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10项标准和《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8项系列标准显示,规定按“最小必要”等原则,规范个人信息收集,其中就包括人脸信息。这就亟待重视并积极推进其落地。同时行业标准也亟待建立完善,从而让刷脸有规可循。

其次,应该在打击泄露个人隐私上施力。

此前就有媒体指出,隐私的泄露者只能出自信息的采集者。于此,采集者除了要坚守道德底线之外,还要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好采集的人脸信息数据。

同时,监管部门对恶意泄露他人人脸和身份信息的违法行为以及倒卖人脸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有必要加大打击力度,这有助于防范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

(四)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网信办正在对《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公开征求意见,出台了相关细则并征求意见,拟规定:网络直播、短视频、新闻资讯、运动健身、浏览器、电子图书、拍摄美化等App,无须个人信息就能使用。

可见,相关规定的完善,有利于规避人脸“裸奔”现象的出现,也能推进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2020-12-17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213.html 1 别让“刷脸”沦为“丢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