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娘家小聚,正巧赶上老家的乡村大集。妈妈张罗着和奶奶、弟媳妇一起包饺子。客厅里,先生和弟弟畅谈,一旁孩子们嬉戏玩耍,好不热闹。这样欢乐的气氛最让人舒心放松,老爸兴冲冲地拿来电三轮车钥匙,问我要不要跟他去赶大集,我当即应声上车,顺手捎上小侄女圆圆,微醺的风,出发咯!
“三奶奶,来赶集啦!”“大婶婶,您买的什么好吃的呀?真不少!”一路上遇到正满载而归的亲友,大家都互相笑哈哈地打着招呼,虽然很多年没有感受老家大集的热闹了,此刻重温,仍然无比亲切。那些熟悉的面孔上绽放着质朴的笑容,虽然每个人的脸上都或多或少有了沧桑的印记,但那熟悉的乡音一响起,心里还是不断涌上一股股暖流。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染白了双鬓,却也浓厚了这份乡情。
集市还是如我儿时印象里一般热闹,就连曾经的很多摊位还是在老位置。看到街口卖图书文具的小摊,还有种忍不住想上前翻翻看看的冲动,那是我儿时最早的阅读启蒙场所。记得老爸从集市书摊上给我买回一套《格林童话》,开启了我对文字的好奇与热爱。每每想起,便觉生命的美好,那么简单,又那么奇妙。
街市上蔬菜水果的种类丰富了不少,我们停在一处老农的摊前准备买他的水蜜桃,“大伯,这桃子品种是14号吗?可以尝一下吗?”我把刚学来的对新品种的认识加入到问询中,佯装个专业的人儿,美滋滋地品着这位大伯掰开递给我的桃子,新鲜、清香、润甜,真是好桃子!我们买下两大兜,继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缓缓前行。
看得出老爸与很多摊主都相熟已久,老主顾光临,简单几句,便了然于心,挑选、装兜、过秤,干脆利落,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很快就堆满了我们的小三轮车。
炸油条的中年汉子已经准备收摊,鱼贩大叔正表演徒手抓活鱼的绝活儿,带着泥土芳香的本地蔬菜瓜果自由散漫地铺展在地面上……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时光仿佛并未走远。
遇到亲邻好友就停下来聊上几句,继续前行,儿时觉得那么长那么宽的一条街道,觉得怎么也逛不完的集市,竟然在说说笑笑中很快就逛完了。
记得某次我和一位长辈聊天,谈到故土乡情,感叹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选择回到家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或重启人生的新篇章,或安度晚年落叶归根。
这其中最深的缘由是什么呢?我想是一种归属感吧,是漂泊在外的人们渴求的踏实与放松,温暖与亲切,是远离大都市的冷漠与纷争,浮华与焦躁;是一种返璞归真吧,看遍繁花似锦,终觉平淡是真,质朴的乡情,辛勤的劳作,细嚼慢咽的每一餐,守望相助的邻居们。笑,就是发自内心最真的笑,不带有一丝的迎合与虚伪。哭,随时有亲人的肩膀给你依靠,给你安慰与力量。
乡情最深处,往往就体现在最平淡的日子里。浓浓的乡愁,也唯有在这深深的乡情中,才能舒展地化解开来。
岁月无声,苍老了的是面庞,不是人心,不是对家乡的爱。是岁月的洗礼,让乡情更深更真,也是岁月的洗礼与加持,让乡情如一股清泉,温润我们的灵魂,抚慰我们心田,让我们有家可归,有情可依。
乡情不老,我们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