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农业农村部监管司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谣言的传播监测与风险防控。截至11月底,共监测到相关谣言54种(同类合并后),内容主要涉及三种类型:一是农产品容易沾染病毒,吃了会感染;二是食用某些农产品可以预防(治疗)新冠肺炎;三是部分“激素”类谣言老谣新炒。
综合上述谣言的危害程度、传播情况,经专家研判、院士点评,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与科学辟谣平台联合发布了《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
1.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忏悔书?
谣言概述:2020年2月,一篇题为《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的忏悔书!曝光巨大黑幕!》的涉疫情文章突然爆红网络,文章以华南海鲜市场所谓市场经营户的口吻爆料市场内存在大量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据统计,这篇粗制滥造的谣言帖,收获了千万次的阅读量,一些人对其中渲染的水产经营乱象深表担忧,甚至连水产品都不敢吃了。经确认,谣言中的所谓“事发地”和“当事人”均和华南海鲜市场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2016年端午前后网络中即出现类似传言,当时所谓的忏悔人是“宁波余姚人徐翠芹”。据查,当时宁波余姚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相关市场进行了检查,并未发现网传情况,且当地市场并未查到叫“徐翠芹”的经营户。本次谣言蹭疫情热度蓄意“张冠李戴”“老谣新炒”,公安机关已及时出手,一举揪出该谣言背后的“网络水军”团伙。
2.樱桃大个全靠膨大剂?
谣言概述:2020年6月,网传一段关于大樱桃的视频,视频中说,市面上的大樱桃99%都使用了膨大剂,大樱桃使用膨大剂后果实增大、果核无仁、早熟(可提前约半个月上市)。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樱桃的果实大小与品种有关。目前,我国的大樱桃品种平均单果重大多在6克至12克,一些品种的最大果重均在13克以上,谣言视频所说的“12克、13克是大樱桃的果实生长极限”并不成立。
目前,我国露地樱桃园均不使用膨大剂,只有个别大棚樱桃园使用膨大剂,以提高坐果率,增大果实。需要说明的是,膨大剂不是催熟剂,其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进而增大果实,而不是促进果实成熟。樱桃园使用的膨大剂都是微毒或低毒的,不会给消费者健康带来风险。
3.我们吃的是“假大米”?
谣言概述:2020年2月,一条《“塑料大米”的制作过程,我们吃的是“假大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塑料大米”是近几年的“老谣言”,已被多次辟谣。视频中播放的是制作塑料颗粒的过程,并不是在制作假大米。
4.让钟南山院士哭泣的速生鸡?
谣言概述:2020年初,微博、微信及多家短视频平台中多次出现关于“速生鸡”的视频。上述视频多在标题中冠以钟南山院士的名字进行传播。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本次谣言传播所用视频系2012年12月1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内容,部分自媒体账号在传播中有意删减了新闻的头尾,并冠以诸如《刚刚钟南山最新发布消息!鸡肉!鸡肉!难怪病痛越来越多!》《钟南山:“速生鸡”!难怪得病的百姓越来越多!》等类似耸人听闻的标题。实际上,视频内容与钟南山院士并无任何关系。部分消费者对肉鸡的生长速度还停留在传统土鸡生长速度的认知阶段,因此对现代肉鸡40天能长到1.5公斤—2.5公斤的事实难以置信。
5.黄瓜刺儿多都是用了药?
谣言概述:2020年中旬,网络传言98%的黄瓜都是用了药,黄瓜尖儿有突起就是打药的,黄瓜刺儿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黄瓜尖儿有突起现象的确可能是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消费者应正确认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风险。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对黄瓜中的2,4-滴和氯吡脲残留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别在安全参考剂量的0.146%和0.005%以下。因此,食用施用过2,4-滴或氯吡脲的黄瓜是安全的。此外,黄瓜果实带刺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黄瓜新鲜程度的一个外观表征,但黄瓜果实是否带刺、带刺多少,主要取决于黄瓜的品种特性,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6.瓜蒂突起的西瓜是催熟的?
谣言概述:2020年,网络中多次流传“市售西瓜是催熟的”“瓜蒂突起的西瓜就是用药了”的说法。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当前,市售西瓜绝大多数是自然成熟,设施、地域等栽培调控可实现西瓜周年自然成熟上市。自然成熟的西瓜甜,催熟西瓜酸,因此,无催熟的必要性。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突起属于西瓜品种特征形态,除少量受发育中各种条件影响的畸形外,正常的西瓜都有其品种特征形态。将个别畸形西瓜说成普遍现象,并通过网络广为传播,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7.水果发甜因为打了甜蜜素?
谣言概述:2020年6月,一段声称“水果发甜因为打了甜蜜素”“无籽葡萄蘸了避孕药”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经分析,上述视频系2016年前后“柑橘打甜蜜素”“避孕药葡萄”两段谣言视频拼接而成。造谣者将两段视频前后拼接,模糊时间和地点信息,并在视频结尾插入煽动性语言,形成了恶性传播。
事实上,在种植环节给水果“打甜蜜素”,这种操作基本不可能,因为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这使得它很难穿透水果表皮的蜡质层。现在,很多水果吃起来确实比过去要甜了,这是一代一代农业科技人员选育的结果。
由于植物体内缺乏相应的受体以及信号途径,作为动物激素的避孕药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也就根本无法给植物“避孕”。
8.湖北农产品感染“新冠病毒”?
谣言概述: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有关湖北农产品安全性的质疑很多,甚至有传言称“湖北大米不能吃了”,茶叶、柑橘也先后中招。3月初,《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湖北农产品存在大量滞销情况,一些消费者担心来自湖北的农产品会携带病毒而不敢购买。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新冠肺炎并非食源性疾病,无论是湖北农产品,还是其他食品本身都不是新冠肺炎病毒的携带者或是传染源。和大多数病毒一样,新冠病毒也是需要借助宿主才能复制和自我繁殖的。农产品本身并不能成为新冠病毒的主要宿主。
9.皮红肉青的番茄是打药所致?
谣言概述:2020年6月,网络传言称:西红柿囊肉分离是打药了,颜色泛红但较硬也是打药的。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囊肉分离”“皮红肉青”反映的是番茄的成熟度,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未完全成熟的番茄才出现“囊肉分离”“皮红肉青”的现象。番茄果实有果皮薄、含汁液多、怕挤压的特点,如果采摘完全成熟的番茄,在运输过程中内部组织变软,就容易破裂。为了保证一定的货架期,长途运输的番茄一般在未成熟时采摘,成熟度低,青的部分较多。
10.墨绿的菠菜全因施肥过量?
谣言概述:2020年,有网民发帖称“近期买到的菠菜绿得发黑,不敢吃,是不是化肥施多了”。
传播热度:★★☆
真相解读:对绿叶菜来说,叶子绿得发黑才是营养价值高的状态。绿叶颜色越深说明叶绿素越多,合成的养分越多,营养价值越高。菠菜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的蔬菜,耐寒性很强,有春菠菜、夏菠菜、秋菠菜和冬菠菜。冬菠菜是在入冬之前播种,冬天休眠,春天收获的。为了提高它的抗冻性,菠菜休眠之前的确要施肥补营养,但这是帮助菠菜越冬所必需的措施,其效果就是让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充分肥大,加强光合作用,以便菠菜积累营养。植物和人一样,“身体强壮”才能抵抗严寒。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