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第04版:04

古稀老人王寿增迷恋河间歌诗。他不仅自己吟唱,还通过义务授课、网上教学等方式,将这门古老的艺术瑰宝传播给更多人——

让更多的人爱上河间歌诗

本报通讯员 刘春梅 本报记者 崔春梅 摄影报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王寿增沙哑的嗓音起起落落,将《诗经》名篇《蒹葭》吟诵出苍老而自由的味道。

每周五下午,72岁的王寿增都要到行别营小学义务传授河间歌诗(图一)。他沧桑的声音,述说着河间歌诗的古老历史。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展示出河间歌诗的魅力和活力。

他是老人的“眼睛和拐杖”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河北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王寿增与河间歌诗的机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村里有位老人告诉他,河间歌诗音调抑扬顿挫,极富韵律感,不仅可以吟唱《诗经》,还可以吟唱唐诗宋词、现代诗词。不过,当时的王寿增对河间歌诗并没什么概念。

王寿增2005年从沧州十三化建退休。退休后,王寿增回到河间市行别营乡西庄村居住,并加入了河间毛公诗苑协会。在这里,他认识了河间歌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年82岁的裘孝信老人。

2006年,裘孝信要在行别营小学办河间歌诗暑期培训班,但他的听力、视力都不好,外出非常不方便。王寿增听说这件事后表示,他可以带着裘老先生去授课。

于是,王寿增成了裘孝信的“眼睛和拐杖”。在裘孝信给学生们授课时,王寿增听着富有韵味的吟唱,不禁陶醉其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起来。

在往返于裘孝信家和学校的路上,王寿增总是向裘孝信探讨河间歌诗的唱腔和唱词。他觉得,河间歌诗太有魅力了。琅琅上口的吟唱也能加深吟唱者对《诗经》的记忆和理解。

第一期暑期培训班结束后,王寿增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喜欢上了河间歌诗这门古老的艺术。

到第二期暑期培训班开课后,王寿增对河间歌诗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发现,学生吟唱河间歌诗的声调有高有低,声音也长短不一。让他吃惊的是,裘孝信听到学生们节奏并不整齐的吟唱后,并不制止或者纠正。

借着与裘孝信聊天的机会,王寿增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裘孝信的回答让他找到了答案。原来,河间歌诗由民间代代口头相传而来,极具乡土味道。它既能抒发个人的心情,又能抒发诗词作者的意境。形式为一个人或几个人对吟和唱,节拍自由散漫,无需将其固定在某个框架中。

记唱腔,学谱曲

到2012年的时候,王寿增已对河间歌诗有了更深的接触和了解,并开始和裘孝信一起编写培训教材。

王寿增把诗词一句一句读给裘孝信。裘孝信加入唱腔后,王寿增再一个调一个调地记录下来。时间一长,王寿增也能谱曲了。

成为河间歌诗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王寿增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在保持河间歌诗原有主旋律的前提下,王寿增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不断规范节拍,完善教材,总结教学经验。

授课时,王寿增会根据诗词内涵、歌诗题材和吟唱者个人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一首诗,适合舞伴歌诗,他就打造成歌舞的形式;若个人演唱,更能体现它的内涵或抒发演唱者感情,表达出诗词作者情怀的,他就用独唱、清唱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王寿增采取营造诗词境界、舞台再现歌诗情境等方式,让喜爱河间歌诗的人多了起来。

如今,行别营小学除了暑期培训班,每周五下午还有一节河间歌诗传承课(图二)。每一节课,王寿增都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教,再利用课下时间给那些进度慢的学员补课。等所有学员都学会的时候,他已经口干舌燥,有时嗓子都哑了。

传承不能“走调”

当学生们第一次给观众表演完河间歌诗后,有人觉得河间歌诗既声调苍老又没有伴舞,让人觉得没有听点和看点。也有人认为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该将这最原始的艺术进行还原,不能把它弄成现代歌舞节目。

拿不定主意的王寿增开始了寻访之路,与全国各地的吟唱爱好者和研究者进行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寻,王寿增得出一个结论:河间歌诗是老辈文人墨客的吟唱活动,要传承就不能偏离方向。

于是,王寿增开始专注于河间歌诗的传承。他与学生们一起吟唱,一起排练,并将河间歌诗搬上了河间春晚的舞台。

2016年,王寿增参加了甘肃省举办的全国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前台,他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在后台,他受到艺术家们的高度赞誉。其中,两位甘肃的吟唱爱好者专程找到他,表达对河间歌诗的热爱。他们说,王寿增沙哑嗓音唱出的苍老味道,将歌诗演绎到了极致。这次经历,让王寿增更坚定了传承歌诗的信念。

10多年来,王寿增坚持举办暑期培训班。虽然天气炎热加之蚊虫叮咬,他从不缺一次课。

今年,很多人宅在家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王寿增便在“红歌微信群”中教大家吟唱河间歌诗。每周三、周日,他将河间歌诗的录音发送到群里,再通过视频交流进行讲解。如今,他已在微信群里传授了《关雎》《蒹葭》等10多个作品。

说起网上教学这种新的传承方式,王寿增有些兴奋。他说:“我已经迈入暮年,只要把爱唱的人组织起来一起学,会唱河间歌诗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王寿增计划着把河间歌诗各种唱法的简谱标注完善后,再做进一步的整理和规范,将其装订成册,便于大家学习和收藏。

“行别营小学的暑期培训班和每周五下午的传承课都不能断……”王寿增说,他会一直坚持在传播河间歌诗的这条路上走下去……

2020-12-14 本报通讯员 刘春梅 本报记者 崔春梅 摄影报道 古稀老人王寿增迷恋河间歌诗。他不仅自己吟唱,还通过义务授课、网上教学等方式,将这门古老的艺术瑰宝传播给更多人——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656.html 1 让更多的人爱上河间歌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