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8日
第17版:17

一个老地名 一段老故事

那年那月“水月寺”

沧州华北商厦西面,有条南北方向的大街,叫做水月寺大街。这条大街上有个小学,就叫水月寺小学。这条大街上还有很多以“水月”命名的地方,他们沿用这个美丽的名字,简单却意味深长。

走在水月寺大街上的人,不一定都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大寺院。现在,这里是条商业街,路边很多小饭店,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就会水泄不通。可是,千年之前,这里曾经是佛家的“清静之地”,原来的弹簧厂就建在水月寺的旧址之上。

“水月寺”的得名源于大运河的一场水患。总觉得,水月寺的名字起得特别好,比起其他一些寺院,多了一分风雅,添了一点诗情。

运河发洪水,留下一个美丽的名字

传说,水月寺的得名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场洪水。当时洪水泛滥,运河水位猛涨,并在盐场附近决口。可是,大水经过水月寺的时候,竟然越寺而过,水月寺也毫发无损。

大家都说水月寺有神灵护体,也有人说水月寺里有一颗避水珠。这个故事在今天听来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可是正是这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送给水月寺一个美丽的名字,也让这个名字至今还在附近的商户中沿用。

水月寺初建的时候不叫水月寺,原址也不是这里。据《沧州志》记载:“水月寺旧在城外西南隅观灯桥之东。周广顺中建,明宣德十年僧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偏。正统年建千佛阁,嘉靖年铸造大佛三尊,高丈六尺。清康熙五十七年,僧辉一重建。雍正七年复修,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王维桢、陈芳楷等重修寺内十方院。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统领提督军梅东益等又重修。琳宫梵宇焕然一新,正殿大佛三尊皆金身……可谓吾邑之冠。”

上面所说的城外西南角在现在的市委南院附近,曾经是沧州最繁华的地界。这里有一座观灯桥,每逢正月十五,周围的百姓都会来这里过桥观灯。水月寺初建的时候就是在这里。

后来,水月寺年久失修,过于破旧。明朝宣德十年,一名法号泽安的和尚将水月寺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也就是后来的弹簧厂院内。此后,水月寺又经历了三次重修,这座寺庙渐渐进入鼎盛时期。

古刹当年的盛况

据《沧州志》记载,水月寺能够有如此气势辉煌的规模,得益于寺内僧人性贞募化兴修。传说,他为了重修庙宇,曾断手化缘以表诚心。当时很多比较有名的商户官绅都为性贞的诚心所感动,鼎力支持重修水月寺。《沧州志》中还提到了曾经资助水月寺重建的驻防沧州乐军统领梅东益,他曾大力资助水月寺的重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恩准为其修建“梅公祠”,现在已经被拆毁。

而另一位驻沧武将更是把他的墨宝也留在了水月寺。传说,为水月寺题写牌匾的是当时的武将范天贵。不知是怎样的一番勇气,让一介武夫“弃戎从笔”。为了“水月寺”这三个字,他更是整整三年苦练书法,终于在水月寺竣工之时,大笔一挥,让三个汉隶大字端端悬挂于水月寺的殿堂之上。

我想,那挥毫泼墨的一刻,这个武士的心中产生的自豪之情,一定不亚于他在战场上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

当时,水月寺可是远近闻名的一处大寺院,香火极盛,周围甚至更远处的人们都来这里拜祭祈福。

水月寺坐北朝南建造,寺庙周围是荒地和苇坑,没有人家。寺庙分为前殿(山门)、次殿、大殿(大雄宝殿)、后殿,东西两侧为厢房,山门两侧各开一便门。每逢初一、十五,水月寺山门大开,善男信女来这里请愿、祈福。而平时的日子里,山门关闭,僧人只走两侧的偏门。

山门门匾上便是当时驻沧统领范天贵手书的“水月寺”三个大字。

山门两侧是泥塑的“哼哈二将”。两尊神像身躯魁伟、横眉怒目,身高约两丈,几乎头顶屋脊,十分威严。哼哈二将相向而立,东面的一尊为密执金刚,两臂托一大杵,瞠目闭口,表情显“哼”状;西面的一尊为罗延金刚,杵头触地,怒目张口,表情呈“哈”状。

走出山门,就来到了次殿,当中有相背而塑的两尊大佛,朝南端坐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朝北肃立的是顶盔披甲、手执紫金降魔杵的韦陀。两侧还有四大天王塑像,个个威风凛凛,气宇轩昂。

由此殿穿堂而过就是水月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大殿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上,殿高十多丈,登上七步台阶,殿前平台正中放置一高约五丈的铁铸大鼎。殿内正中有三尊的神像,由东而西为南海观音、如来佛、文殊菩萨,高约一丈六尺,面前的供桌有香炉、蜡扦、佛磬之类,大殿两侧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的墙壁绘满壁画。壁画展现的是佛教故事,烟云飘渺、海岛仙山、奇峰古洞、流云飞瀑……可谓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绕过大雄宝殿往北就是后殿,后殿内正中供奉铜塑千手观音,精美绝伦。千手观音铜像两侧还有数尊石刻佛像。

要是你的想象力足够丰富,通过上文的介绍,水月寺曾经的辉煌已经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吧!

水月寺最后的故事

徐家骏,自称是解放前水月寺最后一位和尚的最后一位俗家弟子。对于水月寺,他并不陌生,这里承载了他很多的童年记忆。

据他介绍,当年水月寺周围并非完全没有人家,解放前后他家就住在现在北环桥东南的盐场村,与水月寺只有一条小路之隔。徐家骏记得,他小时候,家住盐场、银子旺、小街子、麻姑寺一带的孩子常到水月寺去玩耍。而徐家骏更是这里的常客,因为他是这里惟一一位和尚海月的俗家弟子,他的法名叫济贤。

当时,徐家骏进寺的时候只有两岁多,只因他的祖父与这里的住持海月交情颇深,于是进寺做了俗家弟子。从徐家骏的父亲一辈算起,他家已经是七代单传。徐家骏有一个姐姐,他曾经有一个哥哥,因母亲小产而夭折。可想而知,徐家骏在这样的家庭中可谓“独苗一根”,家里为了让他长命百岁,便让他拜师进寺。当时所念经书他虽已经完全不记得,可是对于水月寺的记忆还是十分清晰的。

徐家骏说,水月寺的性贞和尚断手化缘的故事是真的。当时性贞和尚砍断自己的手臂,在油锅里炸又经过风干,性贞化缘的时候就用托盘托着这只断手,以表诚心。徐家骏记得,那只断手曾经就悬挂在大雄宝殿的殿堂之上。

1948年水月寺遭到大规模破坏,海月师傅也在那年离开了寺庙,徐家骏和祖父将海月师傅送上了火车。徐家骏跪在地上,目送师傅的火车离开了沧州。1952年,海月师傅给徐家骏祖父寄来一封信,信中大概诉说了他的情况,这封信现在也早已找不到了。信中的具体内容也随着徐家骏祖父的去世,永远不得而知。从那以后,徐家骏再也没有了师傅的消息。

到水月寺大街走走吧,虽然那座千年古刹已经荡然无存,但它以独特的方式让沧州人念念不忘。水月寺大街、水月寺小学……这些名字会让那些尘封的记忆重新被翻看,虽然经过一个个春秋而渐渐泛黄,但历史却因为一遍遍的回忆而越来越清晰。

2020-12-08 马艳 一个老地名 一段老故事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162.html 1 那年那月“水月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