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8日
第14版:14

降薪、限投、改名……

下赛季中超联赛怎么“玩”?

随着亚冠联赛和足协杯赛渐入尾声,下赛季中超联赛的未雨绸缪又将成为各家俱乐部的工作重点。此前召开的中超联赛工作会议和投资人会议已经传出消息,2021年的中超将有诸多重磅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牵涉面之广,可以说史无前例。

继续与天价外援说再见

中国足协新的领导班子上台之后,已经主导过一次球员降薪行动。但很显然,他们觉得还不够。继续降薪,已经箭在弦上。

按照2019赛季的规定,国内球员的顶薪不能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国脚可以上浮20%)。但现在足协认为,必须再降——下赛季,国内球员的顶薪为500万元,外援的顶薪为300万欧元,俱乐部年度支出不得超过人民币6亿元。与第一次降薪相比,新版“限薪令”对本土球员更加严格,顶薪缩水50%。而且其收入范围包括工资、有价证券、房产等,统一为税前薪酬,但不包括比赛奖金。

在外援薪资方面,虽然单人工资上限保持300万欧元不变,但足协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细则,要求每家俱乐部的外援薪资总额不得超过1000万欧元。以往盛行的天价外援,从此基本与中超说再见了。

为什么还要降薪水?中国足协公布了一份中日韩收支对比的主要数据:“2019赛季俱乐部平均支出,中超11.26亿元,J联赛3.16亿元,K联赛1.09亿元;球员(含外援)平均工资,中超1389万元,J联赛241万元,K联赛119万元。”也就是说,中超球员的平均年薪是日本的6倍、是韩国的12倍!而中超球队的总支出,与日韩联赛相比,也数倍于对方。

从新规可以看出,足协重拳出击,下决心要终结中超“金元足球”的虚假泡沫。最近几个赛季,众多俱乐部大搞“军备竞赛”,但大把的钱花出去了,国家队的水平却没见有什么提升,倒是让一些中小俱乐部越来越不堪重负。

中性冠名去企业化

除降薪之外,俱乐部和球队名称去企业化一事,也被中国足协再度提及。这项工作按要求各俱乐部必须在2021年内落实,足协将出台类似“俱乐部名称规范”内容细则,违规俱乐部将面临诸如取消注册资格的处罚。

“球队名中性化”,意思就是,从下赛季开始,中超、中甲、中乙各俱乐部的全称和简称,都不得含有企业名,也不能通过“谐音”的方式打擦边球。目前,国内三级职业联赛所有俱乐部中,只有中超的大连人队符合规定。

其实早在2018年11月,中国足协就出台过一份《职业俱乐部名称规范》。出于兼顾国情及职业联赛发展现状的考虑,若俱乐部名称或简称原为非中性的,但被本俱乐部长期、连续使用,使其名称在足球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俱乐部品牌或在球迷群体中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可在规定时限内经俱乐部向中国足协申请并批准,将该名称认定为中性名称。

但申请此类名称认定的俱乐部应为2004年中超联赛前已经参加甲A或甲B联赛的俱乐部,并连续参赛至今。

一些老牌俱乐部则可以进行微调,撤除赞助商名即可通过。比如“上海绿地申花”去除“绿地”、“北京中赫国安”去除“中赫”、“山东鲁能泰山”去除“鲁能”,基本能够通过。但绝大多数俱乐部,比如广州恒大、上海上港、江苏苏宁、天津泰达,都是采用地域名+企业名的形式,不符合“中性化”的要求。如果想参加新赛季的职业联赛,这些球队都需要更改名称。

但是,对于一些中小俱乐部来说,例如重庆当代、武汉卓尔、青岛黄海青港等等,不知这一次完全去企业化的改名,会不会影响到投资人的热情和决心。毕竟现阶段投资中国足球,得到的回报并不多,如果连冠名都不行,是否会引发一股退出潮呢?

据《新民晚报》

2020-12-08 降薪、限投、改名……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153.html 1 下赛季中超联赛怎么“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