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怕冷,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就早早地穿上厚重的雪地靴,而今年买了电热袜,穿球鞋都不冷了。”市民孙雪告诉记者,自己前阵子网购了一款电热袜,用着效果挺好,“打算再买两双给父母穿”。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热水袋、暖宝宝等传统取暖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电热袜、发热围巾、发热衣、取暖脚垫等科技型“取暖神器”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趋 势
取暖靠科技傍身
爱美保暖两不误
“90后”孙雪平时骑电动车上下班,春秋季节还好说,一到冬天早晚都特别冷。“20分钟的车程骑下来,感觉要‘冻透’了。”
以往,暖宝宝、雪地靴是她的必备品。如今,孙雪不用再忙着往身上添衣加裤,而是购置了升级版的“取暖神器”。
“去年买过一次发热鞋垫,体验不是很好,但今年买的发热袜效果不错,不仅暖和还很轻薄,穿上很舒服,再也不用穿笨笨的雪地靴了。”孙雪说。
记者看到,孙雪买的这款电热保暖袜属于中筒袜,脚底处有一张发热片,发热片连着一根小电线。小电线在袜子上被“埋”成一条暗线,几乎看不出来。袜子两侧各有一个小袋子,可以装锂电池。电池充电后,放进袜子的小口袋里,就变成了一双有温度的袜子。
“电池充一次电大约需要6个小时,袜子有高温、中温和低温3档温度可调节,最多可连续使用七八个小时,白天在外面就不怕冷了。清洗袜子时只要把电池摘掉,确保不碰水就可以了。”孙雪对自己入手的这款“取暖神器”颇为满意。
市民魏女士则为爱人买了一套充电发热衣。“我爱人是户外工作者,以前冬天就是穿棉衣棉裤,虽然暖和但是特别臃肿,干起活来也不方便。”
魏女士介绍,自己买的这款充电发热保暖衣有肩部、腰部、腹部、膝部等八个发热区,升温速度快,五档温度可调,“通过手机蓝牙连接APP控温,可在手机上调温,非常方便”。
记者了解到,这款充电发热衣的发热原理与电热袜相似,有一个外置的移动电源为保暖衣充电。“爱人觉得衣服既修身又暖和,比穿棉裤利索多了。”魏女士说。
调 查
升级产品花样多
月销量轻松过千笔
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线下实体店仍以销售传统的暖宝宝、电热毯和暖风机为主,线上平台销售的升级版“取暖神器”花样繁多。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取暖神器”关键词,发现有电热袜、发热衣、电热垫、发热围巾等多款取暖产品在售,销量均不俗。
孙雪所购买的电热袜分为男款和女款两种,售价从100元至200元不等。在某网店,这款电热袜月销量达2200余笔,不少网友留言“穿起来显腿瘦,还暖和”“每天双腿都是热乎乎的”“电池小巧,通电即发热,很喜欢”等等。
除了袜子,还有类似原理的发热手套、围巾、内衣裤等,售价从100元至300元不等。通过买家评价发现,很多消费者除了自用,有的还买来送给家里老人。
在一品牌小家电旗舰店,一款售价200多元的发热围巾月销量超3000笔,不少消费者称“买了条发热围巾很暖和,也不重,打算给老人也买条”。
另一家网店销售的电发热内衣同样受到很多人追捧,有网友留言“这款智能发热裤轻薄舒适,是冬季外出的保暖利器,穿上它就像身上有一个会移动的‘电暖器’,打算给老人也买一套”。
记者发现,除了穿在身上的“取暖神器”热销,三面发热的暖腿、暖脚立体加热垫成了新晋吸粉“取暖神器”,电暖脚垫则成为不少家庭和上班人士的选择。
“买的第一个电暖垫是放在家里的,看到它能折叠、开关方便、不占地,又回购了一个放在单位暖脚。”市民周萌告诉记者,好几个同事看到后都打算买一个。
周萌所说的这款电暖垫有地垫大小,原理与床上使用的电热毯相似,插上电就能持续发热。因脚踏开关、能防水、造型可爱,电暖垫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月销量超过5000笔。
提 醒
热销背后存隐患
谨防低温烫伤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很多升级版取暖产品的取暖方式多为直接插电或依靠移动电源“供暖”。
在一家售卖发热马甲的网店,当有消费者提出“产品是否会漏电”的疑问时,客服解释称:“发热马甲是使用充电宝的,电压是5伏,在人体的安全电压范围内,而且出现漏电情况发热丝就不会发热。”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选择的取暖产品越来越时尚,但其中潜藏的隐患也不容忽视,安全是最重要的。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取暖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相关人士提醒,由于一些“三无”产品或劣质取暖小家电容易出现漏电、自燃等安全隐患,消费者要选择正规商家的产品。
同时,要关注产品信息是否齐全,比如生产企业名称以及合格的检验报告等,千万不要因追求时尚、廉价而忽略安全问题。还要注意保修期限,最好选购有1年以上保修期的商品。
除此之外,很多“取暖神器”的发热温度最高可达50摄氏度,消费者在使用时还要防止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被高于人体温度的热源长期作用,而造成的皮肤烫伤。由于冬季寒冷,人体尤其是老年人的感知能力会变迟缓,使用一些取暖设备时,稍不留神就容易造成低温烫伤。
因此,消费者在使用取暖产品时,要控制好取暖时间和温度,不要长期反复受热源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