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8日
第10版:10

别对“家长群”过度敏感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玉初

老师为了方便管理班级,一般都会建一个班级“家长群”。

目前,我进了两个“家长群”:一个是儿子的幼儿园“家长群”,一个是女儿的初中“家长群”。这两个群我每天必看。

在幼儿园的“家长群”里,老师会发布园里的动态。譬如,提醒家长把被子拿回去清洗,发布孩子们在运动会上精彩表现的照片,展示孩子们做的手工作品等。

周末的时候,老师还会转发幼儿园发布的安全提醒,以及防疫、幼儿疾病预防知识等内容。家长们平时发言多数是对老师工作的肯定、致谢,或者在群里帮孩子请假。

当然,有时老师在群里发布的照片,少了某个小朋友的身影,家长也会问一问自己的孩子去哪儿了。这样一个幼儿园“家长群”,我觉得很实用,没闻到攀比的味道,也少有家长之间的火药味。

在初中“家长群”里,老师会在放学后把家庭作业发到上面。第二天,老师会统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没完成作业的学生会被点名。被点名的学生家长多数能及时回应,督促孩子今后完成好作业。

在“家长群”里,老师公开表扬学生是有的,批评学生也是有的。有一次,老师公开批评一位学生学习状态不好。孩子的父亲看到后,连夜从外地赶回来,发现孩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在家长会上,这位家长对老师的公开批评表示了感谢。

刚进这个群时,班主任立下了规矩:不允许学生入群,不允许发广告,不得互相攀比。也许是“三不约定”起了作用,目前这个“家长群”很和谐。今年,这个群也有了些许的变化。以前,老师会在家长群里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今年却取消了。

最近,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家长微信群公约——“不得在群里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优劣对比等信息”,说是为了避免制造焦虑。

当然,教育部门的用意是好的,但让我纳闷的是,如今的孩子难道脆弱到不敢比分数,家长不敢接受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排名吗?我不希望教育唯分数论,但公开学生的分数与排名,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家长群”容得下老师的表扬,也应容得下老师的批评,家长对此不应过度敏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个“家长群”,几十位家长,会有不同的声音,也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只要定下一些基本的规则,我没觉得它是个江湖,反倒像一个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小家。

日前,外地一名家长退出“家长群”的事件引发热议。

沧州市民赵春明(化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家长群”给了家长和老师一个沟通的平台,但又多了一些“看似留给学生,实则留给家长”的任务。一些老师也有苦恼,因为有了“家长群”,不光管学生,还要管家长。

(据12月2日《沧州晚报》3版)

2020-12-08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玉初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134.html 1 别对“家长群”过度敏感 /enpproperty-->